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条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为总抓手,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扎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制造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国首位,成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五基”领域“卡脖子”短板,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国集群竞赛决赛中胜出、数量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指数连续6年位居全国首位。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部署,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制造强省。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不断提升制造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产业支撑。
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深入推进产业强链行动计划
把握产业链供应链不能掉链子的总体要求,发挥好集群培育、产业强链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支撑作用,切实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完善集群培育体系。在原有重点培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区协调均衡、持续做强现有优势以及加快培育未来新兴产业的需要,对省重点集群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动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集群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物联网等5个集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型医疗器械、信息通信等10个集群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扎实推进产业强链。把产业强链作为集群培育的细化和具体化,全面落实省委财经委第七次会议精神,发挥好省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和专班工作机制作用,重点抓好锻长板补短板项目攻关、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等“强链10条”任务,不断加强起重机等30条优势产业链国内领先地位,推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10条卓越产业链综合实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三是开展长三角强链补链固链。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机制,会同上海市、浙江省和安徽省工信主管部门,围绕民用航空、物联网、数字安防、智能语音4条产业链,联合开展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按照“一链一团队”模式,明确支撑机构和运行机制,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产品和核心技术,针对产业链断链风险和短板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和项目布局,提升区域产业链竞争力。
针对“缺芯少核弱基”问题,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紧盯重点产业链“五基”薄弱环节,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构建高标准的产业基础体系。一是开展“卡脖子”技术梳理。在前期建立的“卡脖子”技术清单基础上,继续对新增加的重点集群和优势产业链开展技术评估,重点摸清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五基”方面短板,进一步完善“卡脖子”技术清单。二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项目。针对梳理出的“五基”短板,研究制订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软件企业与产业链下游应用企业协同攻关突破,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着力提高基础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力争在高端液压件、超精密控制器等领域取得突破。同时,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性(共享)专业工艺中心等,提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技术、工艺等基础数据库。三是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对已完成的国家强基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加快推动产品国产化替代。联合财政部门发布年度重点推广引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通过预留份额、强制采购等方式,持续引导和鼓励财政资金支持的重大工程项目率先应用产业基础创新成果。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产品认定及保险补偿等政策,举办产业链协作对接会,推动产业基础领域新技术新产品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
围绕促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自主创新升级工程和壮企强企工程,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创新目标由企业确定、创新要素由企业整合、创新成果与企业共享。一是深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在发挥好现有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作用的基础上,继续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每年新培育2—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重点行业全覆盖。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二是推进创新企业群体培育。优选一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其从企业战略、品牌定位、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对标国际一流、加强管理创新、重视品牌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培育更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瞄准核心技术开展跨国并购,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控力。三是支持企业承担技术攻关项目。聚焦高端装备、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等国家有需求、江苏有基础的领域,每年发布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完善揭榜挂帅支持机制,分领域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项目攻关,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项目等,全面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突出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全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引导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先进制造水平。一是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攻克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基础与关键部件,提升高端智能装备自主研制水平。深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建设数字化全连接的智能示范车间、制造全过程智能化升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等跨界融合,培育一批熟悉工业机理、专业化水平高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升发展竞争力。二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支持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展,围绕特色产业集群新建一批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应用。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务向云端迁移,构建基于云端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三是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积极推动工控安全地方性法规建设,强化工业控制系统产品与服务安全审查。在全国率先实施中小企业“安全上云”工程,培育工业信息安全星级防护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内部管控制度。全面建成省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强化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和应急服务,推进重点企业建设工业信息安全监测平台,提升安全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研发关键产品,推进核心软件国产化替代。(原载《群众》2021年第17期,作者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