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10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31.8%。总的看,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运行平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取得一批新成果,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赵志国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显著。前三季度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8%。二是重点行业和地区贡献尤其突出。数据显示,随着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实施,电子、有色、化工、汽车4个行业对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一半;国家发挥工业大省、大市关键支撑作用,9个工业大省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郑州、绍兴、温州、合肥等工业大市实现两位数增长。三是发展动能持续累积。随着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推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4%,尤其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等产品产量高速增长。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对宏观经济增长发挥“压舱石”作用,贡献率接近4成。31个省(区、市)和41个工业大类行业的增长面均超九成。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去年全年均有提高。工业投资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赵志国表示。
赵志国介绍,前三季度,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智能工厂,13家中国企业新入选全球“灯塔工厂”,中国“灯塔工厂”总数已达72家,占全球42%。扎实开展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已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深入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大力发展清洁低碳氢产业和环保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
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国产首制MARKⅢ薄膜型大型LNG船完成试航,C919大型客机实现国内三大航空公司同时运营,1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工信部还印发实施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意见、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新批复组建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2家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杭州成立我国首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壮大。截至8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0.4万家,较2023年末增加4.4%。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5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46.3万家。前8个月,规上工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7.5%,高于规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信息通信赋能作用持续彰显。前三季度,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0.7%。大力推动网络、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持续深化融合应用赋能,5G行业应用已融入76个国民经济大类,深入融合工业、医疗等重点领域核心环节,“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了1.5万个。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但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链配套齐全、综合制造成本较低的全球竞争优势没有改变,推动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在累积增多。”赵志国指出,尤其是近期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实施,将持续释放产业升级的动力、居民消费的潜力、经营主体的活力。工信部有信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多做贡献。下一步,工信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在稳增长、扩需求、增动能、优环境方面下更大功夫。
稳住工业基本盘方面,深入推进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实施。支持工业大省、工业大市巩固优势、勇挑大梁。同时,助力东北和中西部省份办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扩大有效需求方面,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大智能家居家电消费推广力度,协同各地加快落实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以旧换新政策,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有关活动,充分激发市场潜力。
增强发展动能方面,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研究制定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产业新赛道。
优化发展环境方面,持续推进降低企业成本,深入开展服务中小企业系列专项行动。强化行业引导,加强标准质量引领、增强行业自律,积极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不断完善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协调解决问题诉求,坚定企业发展信心。
多举措推动低空产业发展
发展低空经济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低空装备和低空产业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物质载体。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低空产业发展:
第一个方面是加强顶层谋划。今年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支持低空产业技术装备创新思路举措。
第二个方面是加强多场景应用牵引。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多地开展了通用航空器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比如,在新疆石河子召开低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推动建立“干支通、支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体系;在黑龙江北安召开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现场会,打造无人机农业喷洒、林业防护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模式标杆,目标是要将植保无人机平均作业成本降到每亩10元以下。
第三个方面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装备发展融合创新。当前我国主要的信息通信企业以及动力电池、电机等企业都积极布局参与到低空经济中来,各领域创新要素正在加速向低空产业集聚。已开展基于5G/5G-A的低空通信及感知网络技术验证、应用试点等工作。
第四个方面是完善产业法规标准体系。为提升无人机生产制造的质量,工信部颁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管理若干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无线电管理暂行办法》,编制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等国家标准,建设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企业和产品的备案管理。
陶青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持续加快关键技术攻关。聚焦低空装备本体技术、安全技术、运行技术等方向,体系化推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推动通用航空技术和装备创新迭代升级。二是不断加强场景应用牵引。继续推动优势地区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打造低空多场景应用示范体系,加快培育低空物流、城市和城际空中交通、低空文旅等低空消费新业态,拓展农林植保、巡视巡检、应急救援等新模式。三是深入推进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技术与无人机等低空装备融合创新,开展低空经济无线电频率使用研究,按需推进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低空智联技术发展和模式创新。四是不断强化法规标准支撑。继续组织开展相关法规宣贯和培训,指导无人机生产制造企业合规管理,推动建立贯穿低空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全生命周期的工业标准体系,鼓励低空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加强企业供需对接、技术交流、标准协同,共同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
持续深化产融合作
深化产融合作是加快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我国产融合作的进展成效如何?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对此,陶青表示,各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创新开展产融合作,强化对“两新”“两重”的融资保障,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有力支持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突破万亿元。平台提供定制化、智能化金融服务,设立了产业转移、先进制造业集群等24个特色专区,汇聚34.58万家优质企业、2965家金融机构、741项金融产品,助企融资约10018亿元。“今年以来,平台助企融资新增约2900亿元,同比增速达40.7%。”陶青说。
“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信部部联合150多家头部金融机构,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空天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260个项目搭建了路演对接平台,股权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近20%的企业估值翻倍,正在积极筹划首发上市。
携手金融机构聚力支持新型工业化。与工信部有合作的金融机构涵盖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种类型,针对制造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了专精特新贷、科技成果转化贷、工业数转贷等一批特色金融产品,以及“中试险+研发贷”等多种金融组合模式。建成了1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开展“一链一策一批”中小微企业融资促进行动,推动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同时,开展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活动,促成意向融资金额超过千亿元。
陶青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持续深化产融合作。首先,抓紧制定出台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文件。聚焦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加大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政策性金融等支持力度,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推进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增加数字赋能。其次,积极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的纽带和汇聚效应。加强跨部门涉企信息共享机制,优化平台功能服务,不断延伸平台为企公益服务能力。第三,深入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机制,引导社会资本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保障。联合相关部门尽快建成第三批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优化实施“一月一链”中小企业融资促进全国行活动,推动产融更加精准对接。
着力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
以5G、千兆光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还有哪些部署工作?
赵志国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统筹部署下,工信部扎实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形成网络、算力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的格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基础网络。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207个千兆城市,实现“县县通千兆”;行政村5G网络通达比例超过了90%,全面助力强农惠农富农;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占比达到了59.2%,“物超人”步伐持续加快扩大。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位列全球前列。目前,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了246EFLOPS,国家枢纽间20ms时延保障能力全面实现,有效支撑了算力资源配置和数据要素流通。完善中国算力平台和算力互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强化算力网络质量和运行安全监测。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技术设施蓬勃兴起,现有完成备案并上线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近200个,注册用户超过了6亿。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的战略部署,着力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赵志国表示。
一是统筹规划骨干网络设施。加强省际干线光缆网络规划建设统筹,制定国际通信设施中长期规划,加快扩展国际海缆、陆缆通达方向,协同规划和建设国际陆缆、国际铁路和国际油气管道等跨境基础设施,依托沿边省份打造区域国际信息枢纽。
二是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持续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任务的落实,统筹算力资源布局,有序引导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智能算力供给,着力提升算力的利用效率。持续推进算力互联互通,打造全国统一的算力服务大市场。
三是深化区域间协调普惠发展。支持东部地区先行先试,探索5G-A、人工智能等建设和应用新模式,引导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快千兆城市建设,鼓励西部地区在综合成本优势明显地区合理布局重大算力设施。深化电信普遍服务和“宽带边疆”建设,增强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网络覆盖能力。
四是推进信息设施与传统设施融合发展。统筹建设高速公路、城市干线道路沿线车联网路侧设施。探索建立通感一体的低空经济网络设施,集约部署城市感知终端,统一建设城市级物联网感知终端管理和数据分析平台。全面建设实景三维中国,搭建数字中国时空基座和数据融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