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目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仍在进行专项“深造”,解锁更多新的技能,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千差万别的职场角色。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真正的工作岗位究竟还有多远?

总台央视记者宋华: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一号,它的身材比一般的人形机器人要魁梧很多,我的身高是1.6米,它有2.2米,最高可以触碰到3.3米的目标,当它的双臂展开的时候,臂展有3.1米,全展开形态下,它的单臂末端负载可以达到15千克。

一个机器人就是一个救援队,说的就是这款全球首个获得ⅡCT6级防爆认证的人形机器人。它专为工业危险环境而设计,具有14种末端执行工具的能力,无论是抓取、切割还是焊接,都能轻松应对。

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爽:里面结构件设计都是这种圆形腔体,能保证它达到一定的耐压跟防爆等级,我们在这些线束的处理上,都是有做能量密度的校核,让它的这种能量达不到爆炸极限,防爆设计其实它是一个系统工艺的要求,甚至到PCB电路板上的每一条金线,都要去考虑它的能量密度。

凭借着此前长期与复杂危险工业场景打交道的经验,刘爽带领团队设计出的这款机器人,可以在易燃易爆等极端场景下,实现稳定可靠运行。
随着技术加速演进,业内预计,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未来5年至10年实现从工业到家庭场景的泛化通用,而急难险重等特种作业环境将成为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应用场景。

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丁宁:比如在电力的带电作业环境里面,人形机器人精准地按照规程去完成一定流程的系列动作。其次把事情做好,把效率再进一步提高,这样的话就符合工业制造生产线的要求。再进一步,它的智能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复杂的、动态的场景理解更加深刻的时候,就有可能能进入到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