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因政绩目标而设置了种种机器人补贴政策,因执行尺度不一、自由裁量权过大,可能在加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的同时,引发整个行业的某种不健康症状,比如套取补贴、产能“虚火”、竞争低端化,甚至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一定不是决策层提出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时所希望看到的,反思产业补贴政策,初衷并非否定补贴本身包含的积极意义,而是希望厘清补贴在企业经营决策和市场竞争格局中发挥作用的微观机理,从而有益于产业长远发展。
补贴是世界各国扶持新兴行业的一种通行做法,但这种做法的积极作用一般出现在行业发展的某些特定阶段,一旦新兴行业渡过最初的蛮荒时代,亟待建立某种秩序和核心竞争力时,补贴有时会适得其反。大量的补贴会令整个产业更加无序,将市场竞争的层次锁定在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的价格战领域。这种做法对于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区域市场,对于普通消费品来说,也许能满足一时之需,但对于一个面向全球开放的高技术战场,过度的补贴不仅无益于技术进步、竞争力提高,反而会招来国际反补贴的惩罚和制裁,令本已竞争激烈的状况,雪上加霜。
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中国的光伏多晶硅行业,中央政府曾通过在一度电价里多收8厘钱对产业实施补贴,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大力招商引资,将其列为当地支柱产业,以优惠的土地、税收等补贴政策建立各种新能源产业基地。然而,各地多晶硅生产随后不久就开始出现过剩迹象,由于核心技术一直受制于人,再加上国际反补贴“大棒”一再袭来,种种原因导致整个行业此后遭遇寒冬,行业龙头企业甚至陷入破产境地。
对补贴政策的反思刻不容缓。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就表示,中国将完善光伏发电补贴标准,伴随产业技术进步将逐步下调光伏发电补贴水平,直至取消补贴,这对当下盛行的新能源汽车和机器人产业补贴也是一种警醒。事实上,在很多行业的补贴政策刚刚出台的头几年,由于力度很大,导致一些不具备补贴条件的企业,也都拿到了补贴;而另一些符合条件却没有真正对光伏行业做出贡献的企业,也拿到了补贴。这会令企业产生一种无风险投资的错觉,甚至很多企业以更名、注册、收购等种种方式千方百计进入这个行业的目的,只是为了一种财务上的权宜性安排,把自身的年度报告粉饰地更加好看而已。甚至有些企业设立空壳公司专为套取补贴所用。
机器人行业就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由于大多数补贴来自于地方政府,投入真金白银之后,主政者当然希望能带来丰厚的GDP政绩,以至于众多地方机器人发展目标加总之后,竟然比国家整体规划高出好几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跃进”的做法。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是众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补贴政策的影响下,面临的其实是上下两端的挤压和竞争——国际机器人巨头以技术制高点牢牢占据了全国市场超过八成的份额,核心零部件和制造工艺铸造了高壁垒;剩下的不足两成份额,还需要与各行业涌进来的良莠不齐的对手竞争,价格战一触即发。
实际上,中国机器人行业最顶尖的几家公司新松、埃斯顿等,无一例外都在寻求补贴的路上越走越远。它们在2015年的财报显示,如果没有政府大额的补贴(有些补贴甚至过亿),这些企业将实际上是负增长。这正是补贴政策影响市场竞争格局的又一例证。如何调整补贴政策,使得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激励更多地向寻求技术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向靠拢,这将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道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