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把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问题作为协会‘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协会完善的分支机构和工作平台,重点推动各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产业链的沟通与融合,着力协助整车企业解决供应链短板和‘断点’问题。”10月21日,在2020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发表的《育新机、谋新篇、开新局—助力构建安全可控汽车产业链》演讲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产业各相关方凝心聚力,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共同打造安全可控的汽车产业链,提高我国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罗军民
近两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需求下滑。同时,全球汽车产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调整期,特别是今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全球经济和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有研究表明,今年全球汽车生产量将缩减10%以上。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风险挑战,瞄准安全可控,全球汽车供应链也进入区域重构。近来,全球产业重构、“逆全球化”、特别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加之美日相继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回迁本土,未来可能呈现:北美、亚洲、欧洲等几大区域汽车供应链的局面。
回望中国汽车市场,呈现一片百舸争流,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据中汽协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9月我国汽车销量已连续6个月正增长。1~9月累计销量同比已收窄为-6.9%,预计全年可进一步收窄到-4%,远远好于-15%~-20%的预期。
近20年来,中国汽车市场一骑绝尘,成为世界汽车业发展的主动力。近年来全球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0%,成为各大跨国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中国本土汽车业也在同台竞争中取得了长足进步。据英国专业品牌评价机构(Brand Finance)的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TOP100报告,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无论在上榜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提升。但在全球汽车零部件最有价值品牌Top 10中仅有一家中国企业上榜,印证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和急需迎头赶上的方向。
我国零部件产业集群效应凸显,较好地支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形成东北、京津冀、中部、西南、珠三角及长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产业链协同效应初步显现,集群效应更加凸显。当然,在看到中国汽车产业生机勃勃、繁荣向上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行业发展还存在诸多的短板和瓶颈,必须聚集各方力量,尽快予以破解。
罗军民认为,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存发展的新生态尚未完全形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与大力支持。
一是电动汽车发展仍然存在瓶颈。电池成本高,安全性等问题仍然是发展中的瓶颈,电能获得的便利性问题也是影响普通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大因素。
二是智能网联汽车强烈依赖“智慧道路”“智慧城市”“5G通讯”等“新基建”基础设施。仅依靠汽车行业孤军深入,必然难以致远。
三是汽车供应链加速重塑,传统零部件企业正在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艰难的转型升级之痛。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90%以上为中小企业,其中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3700多家。随着汽车整车“新四化”的快速推进以及零部件出口量的减少,大部分传统零部件企业业务萎缩,效益快速下滑。再加上融资贵、融资难,这些企业根本无力转型升级,面临集体被淘汰的严峻局面。即使少数获得资金支持的企业,也面临下一步投资方向不明确的窘境。
四是新兴科技公司同样面临资金困难问题,急需政府出台战略性支持措施。
五是产业上下游、整车与零部件、合作相关方,在沟通、协调、融合发展方面,还缺乏更加高效务实的合作机制,产业链存在短板和“卡脖子”问题。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谋篇之年。罗军民表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由大到强的重要时期,未来5年将是汽车产业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汽车供应链将经历一次深度重塑。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必须抓住未来5年的战略机遇期,在危机中育新机,创造产业发展新机遇;在变局中开新局,形成产业竞争新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