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甘肃天水最早的工业是铸造和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天水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动力机械制造,低压电器制造、电工仪器,高压锻造、铸造,轻纺工业、轴承等为主的多门类工业体系,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有资料显示,2020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1亿元,比上年增长91%。营业收入237.5亿元,增长5.1%。销售产值345.6亿元,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5.2%。
据中共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国先在6月25日在中共甘肃省委举行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天水儿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水立足工业强市,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步伐。
破解五大瓶颈,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天水市紧盯重大瓶颈制约和历史性难题,统筹谋划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一批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事,为天水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眼“引”,破解水资源瓶颈。天水市曾被被学术界定位为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王国先表示,针对这一问题,分别于2014年、2019年启动实施了城区引洮供水工程、曲溪城乡供水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2019年9月,历时5年、投资超过18亿元的天水历史上最大的民生项目城区引洮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天水城乡80万群众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洮河水。同时,对推进了秦安、甘谷、武山3县33个乡镇的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目前,总投资30.98亿元总库容7780万立方米的曲溪供水工程正在加快建设,预计于2023年建成。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解决天水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而且化解了工业发展用水问题。
立足“拓”,破解城市空间瓶颈。天水市地处西秦岭,处“两山夹一河”地段,制约着国家和省上赋予天水的“三城三地三中心”的总体发展定位。王国先表示,通过实施“东西延伸、两区相向、南北拓展、新城带动、旧城更新”行动,增强“八大新城”建设后劲。王国先称,天水市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42.5平方公里扩大到73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范围扩大到380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48平方公里。同时,随着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工程、三阳川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完成,将盘活约114.55平方公里发展现代制造和商贸物流用地。
突出“联”,破解交通短板制约。按照“中心辐射、南北突破、内外连通、全面提升”的思路,通过实施了一大批交通设施项目,优化路网结构。王国先称,目前,省内首条有轨电车建成运营;宝(鸡)—兰(州)高铁和天—平铁路建成通车;天(水)—平(凉)高速“七一”后将通车运行;天(水)—陇(南)铁路开工建设,静(宁)—天(水)高速加快推进,短时间内将实现县县通铁路、通高速公路的目标;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试验段建设正在推进;建设绕城高速已通过评审,过境高速公路在天水将互联互通。截止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万公里,等级公路占比99.77%,公路网面积密度由“十二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72.5公里提高到98.9公里。
统筹“建”,破解城乡发展瓶颈。王国先表示,聚焦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道路标准提高,跨藉河、渭河桥梁密集飞架,会展中心、弘文园、工业博物馆建成投用,形成了中心城区26公里的滨河景观带。成功入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行列。
统筹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一次性投入19.8亿元,在全省率先实施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公厕改造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治理项目,实现乡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公厕全覆盖,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投资109.6亿元的乡村振兴南北两山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启动建设,建成后将联结七大新城、串联沿线23个旅游景点,辐射带动沿线9个乡镇38个行政村。
聚力“补”,破解重点领域瓶颈。针对公共文体设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建成和提升各类场馆。扎实有序推进城乡更新工作,提升了旧城区内土地利用率。王国先称,目前市级层面实施的19个项目已启动12个,完成房屋征收4570户,腾挪土地485.13亩,这些经验做法得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肯定。
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十三五”期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0项,总投资3391亿元,到位资金2003亿元,引进实施项目数、到位资金数创下历史新高。借助公祭伏羲大典暨伏羲文化旅游节、麦积山论坛等节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
调整产业结构,发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通过树立“一产调结构、二产扩总量、三产强基础”的思路,工业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王国先表示,“十三五”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63.1亿元,工业经济年均增长7.3%。工业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第一支撑”和调结构促转型的“最大引擎”能力得到较大发挥,工业企业提质扩量明显加快,机械制造、大型动力制造、锻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中医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壮大了一批装配式建筑、军民融合、航空修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全市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向中高端迈进。
紧盯“十四五”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的目标,细化8条产业链链长制度,持续实施“三化”改造,通过实施九项具体措施,发展电子信息、医药食品、新材料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电工电器、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新型能源、纺织服装5个五十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环节,优化环境,打造陇东南现代化商圈;以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建设国际陆港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构建区域现代交通物流中心,提升乡镇街道电商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