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国代表团在东京奥运会收获颇丰,特别是在帆板、皮划艇、场地自行车等非传统强项方面屡创佳绩,让人们看到中国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更关注到了中国体育重大突破背后的科技创新“加成”。
“来比较一下你和模型的膝盖在空中停留时间……一二三,差一点到四。”这是美国运动生物力学专家拉尔夫·弗农·曼为苏炳添进行分析指导时的场景。国家队专门引入国外先进的生物学专家,利用计算机仿生模拟精确到运动员每一抬步的高度,帮助苏炳添找到了自身的问题:因为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理想中的模型少了一拍,进而导致每一步落地时脚掌离地的高度更高,角度也更大,从而损失了一部分向前的助力,因此损失了速度。破除症结,苏炳添实现了重大突破。
就连天下无敌的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今年也面向社会购买多项科技服务项目,重中之重就是训练数据分析和主要对手技战术情报收集及数据分析。这些科技力量支持将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重要依据。
不断涌现的科研成果正在从不同方面增强中国队的能力。应用越来越广泛的运动捕捉系统,可以逐帧分析球体运动轨迹,收集运动员的身体动作,有针对性地做出优化调整。据报道,在游泳和赛艇方面,国家队已经在采用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风洞技术帮助训练,而风洞技术本应用于现代飞行器的制造与研究,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中,训练场地甚至能够精确模拟真实的比赛环境、温度、湿度,超高精度模拟陡坡跳跃时的阻力和环境,其中的风阻实验室以及跳跃平衡实验室,可以保证让中国运动员无需到世界其他地方进行比赛训练。
此外,中国队背后的复合型保障团队也是一大亮点。团队提供的服务包括营养、康复、体能、技术分析、心理和生理生化的监测等,这些手段蕴含着满满的高科技智慧,可以说,每块金牌、奖牌都承载着科技人员的心血。
体育竞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比拼,成绩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国力,国力又对成绩有绝对的正向影响作用。接二连三在冷门体育领域发力,中国运动员们不但平息了“人种优势论”,更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