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光伏、新能源汽车之后,储能产业也被端上了资本的餐桌,成为近期市场爆炒的热点。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
有机构预计,“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市场(除抽水蓄能)的年均增长将达50%以上。其中,由于成本下降速度最快,电化学储能最被市场看好。面对这个潜在的万亿元级市场,资本竞相加码。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大单资金积极抢筹储能概念股;另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也把维持企业高增长、高估值的希望部分寄托于电化学储能业务这个巨大的增量市场上。
毫无疑问,储能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大规模新能源装机后的消纳问题,从而关系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否如期达成。大力发展储能产业方向已定,但如何发展绝不是单纯的市场导向。与光伏产业已经逐步进入成熟期不同,储能产业尚处发展初期,除了安全问题,储能标准尚不统一、商业模式尚不清晰、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产业发展切不可头脑发热,在资本裹挟下一哄而上。
储能道路千万条,安全才是第一条。尤其对于电化学储能和氢能,应首要强调安全性。要完善优化储能项目管理程序,健全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加强组件和系统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提升行业建设运行水平。推动建立安全技术标准及管理体系,强化消防安全管理,要督促相关部门明确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严守安全底线。
在确保安全发展的前提下,储能产业还要坚持多元化发展路线。储能技术是多元化的,除了电化学储能,还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储氢技术等。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优劣,选择何种技术路线,装机如何匹配,绝不能仅跟着资本的指挥棒。有关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我国现有的工业环境、技术水平、成本造价等因素,准确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储能技术重点支持、培育。同时针对争议较大的储能技术,要谨慎扩大商业化运营。
我们不能让曾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生过的“骗补”现象,以及光伏、风电行业盲目扩张等现象在储能产业重现。储能产业一定要把握好发展节奏,避免再次被资本绑架,造成国家补贴资金流失及社会资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