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机械门户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账号
 
文章查询:
 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最新图文
  资    讯 更多..
4 国家出台首个促进政府投… 
4 国家出台首个促进政府投… 
4 政策加码 未来5年数字经… 
4 客旺货畅彰显经济持续向好
4 新收集农作物资源13.9万…
4 铁路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
4 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
4 海洋水产品总量稳定增长…
4 换车换家电、买手机平板…
4 在华跨国企业看好中国经…
  法律法规 更多..
4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4 办法公布!2025年起弹性退…
4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4 中国出台能源法 专家称多…
4 江苏省工程机械产业高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三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
4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制造…
4 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
南通大学:百十通大启新程 高峰建设向未来

内容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977      更新时间:2022-05-25

时光无言,标记奋进者的坚实步履。

2021年,南通大学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高峰计划建设高校、首批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新增2个ESI前1%学科,9个国家级、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项、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28项;医学院位列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排行榜第27位、江苏省第3位。学校位列《2022中国大学评价》第106位,创下合并组建以来最好位次。

2021年开创的新局面,映射出通大人在实干中致敬历史、在拼搏中开创未来的奋进姿态。2022年迎来党的二十大和建校110周年校庆,全体通大人更将胸怀“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历史宏愿,笃行不怠。

强基固本 筑好人才培养“蓄水池”

在科技高速发展、经济快速腾飞的今天,地方综合性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百十年办学实践,助力南通大学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之路。

“要特别抓住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在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和家国情怀教育上下功夫,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要求。

在新学期第一节《大学物理》课堂,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周玲以牛顿在伦敦暴发鼠疫期间通过刻苦钻研获得系列伟大发现,导入微积分、矢量代数等贯穿于《大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手段,并援引冬奥会场上运动员腾空翻滚的瞬时画面图片,指出用物理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些动作的科学性,最终落定在“质点运动学”的章节讲解上。她说,这是自己为提升课程思想性、文化性和内涵性所做的专门设计,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使命担当。

实验室里,生命科学学院于丽娟老师在看到筛选出彩色菌种后,当即决定组织学生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菌、橙色微杆菌和大肠杆菌制作天安门、中国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等微生物画,将专业课程与爱党爱国情怀深度融合。

围绕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老师们轮番登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并组织实施“课程思政主题活动月”。一堂堂有趣有料的思政课程,赢得学生纷纷点赞。

2020年底,一个名为“快乐虎”的抖音号诞生,很快就吸引了通大师生关注,至今已拥粉超2.5万,获赞10万。这是浦玉忠的个人社交账号,而他本人也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虎爷爷”。通过这个平台,“虎爷爷”帮助解决学生们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中的难题。他选用这种既受学生青睐又接地气的社交平台主动发声,屏对屏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倾听学生心声,回应学生关切,真正做到了“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到哪里,高校的德育、管理、服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在做好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不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特设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每年遴选资助1000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突破传统学科专业框架,面向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推动研本互动,强化校院协同、校企协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的实践教学改革;拓宽中外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类型和层次,与26个国家(地区)的12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

惟实励新,必有回响。学校获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0项;首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金奖2项,实现历史性突破;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总获奖数刷新学校纪录;获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并列全国第一。

高端突破 提亮实学研攻“显示度”

“真才造就,实学研攻,往绩可述,来绩无穷。”这是传承了百十年的南通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激励着通大人,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不辍前行、向上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通大科研人紧盯抗疫不懈探索。纺织服装学院姚理荣教授针对疫情用防护材料在高效防护、主动抗菌抗毒、高舒适等方面的需求,研发了理化装备适用的新型仿生材料,为高防护、高舒适和耐洗消个人防护装备研发提供关键材料,以此为基础申报的《基于纳米衍生的高效复合防护材料关键制备技术研究》课题,今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近日,Cell子刊《交叉科学》发表了医学院陈罡教授团队治疗新冠肺炎的最新科研成果“过表达ACE2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减轻新冠导致的肺损伤”。该发现可以为合作单位领航干细胞再生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基础医学理论基础,帮助他们尽快将ACE2-MSCs投入到临床试验中。

在南通大学,越来越多的教授将自己的科研创新从实验室“走”进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仅化学化工学院教师,2021年就在《先进功能材料》《化学工程杂志》《材料化学A》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5篇,其中以南通大学教师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Nature Index论文9篇。

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今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刊发文章,由顾晓松院士领衔的南通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在生物可降解材料与神经组织工程领域的全球研究机构中排名第12位,在该领域的中国研究机构排名第4位。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情报信息研究所根据生物可降解材料与神经组织工程领域2001—2020年间的文献检索与医学信息学分析得出,也是对院士团队过去30年潜心开展生物可降解材料与神经组织工程创新性研究的最好总结和最大肯定。

与自然科学的高显示度相比,对标追赶的社会科学研究呈现出多点突破的良好局面。今年3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布,经济与管理学院成长春团队的《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左学金团队的《以深化改革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研究》喜获立项。这是南通大学历史上人文社科高层次项目的重大突破,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近3年,学校有效整合优化每一个文科学院的核心能力和资源,科学规划学科方向和布局,实施项目申报和成果产出双轮驱动,在国家级、省级社科项目立项数上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各级各类项目立项全覆盖。

科研的突破离不开高水平学科建设。近3年,该校ESI前1%学科年均增长1个。过去一年,学校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12个学科入榜“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6个学科入榜“2022 US News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同时也收获了一批高水平成果:获批国家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00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6项,获人文社科国家级项目28项、省部级项目31项。

赋能地方 凝聚校地相长“合作力”

作为有百余年历史的老校,南通大学以“办有责任担当的大学”为己任,坚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在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上孜孜以求,积极为地方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持,形成了校地互动、合作互赢的良好局面。

过去一段时间,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志杰、顾玉平、王明华等9名老师,纷纷奔走在南通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中职院校、群团组织中间,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宣讲。此前,学院还与南通市委宣传部共同组建了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并联合举办研讨会,与崇川区城东街道结对共建“学习不止青年社”,为地方发展提供思想理论武装和科学方法体系。

而当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与地方建设产生越来越密集的“碰撞”,校地合作就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2021年,纺织服装学院张瑜教授团队凭借“高强高效土工复合材料的非织造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斩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创新开发的超长纤维均匀梳理成网装备、宽幅高速高定量针刺装备、常温冷轧覆膜及多功能复合装备,目前正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环境综合治理、围海造田、国防和核工业设施等国家重大工程。“我们还围绕新疆巴哈公路、中老铁路老挝段、冬奥会京张铁路隧道、南水北调一线、兰州机场垃圾填埋、西藏玉龙沟尾矿库等重大工程不同工况要求,实施了柔性化精准定制加工,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张瑜说。

今年2月,天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前期投入1000万元的基础上,又为南通大学注入800万元合作经费,推动双方在非织造材料制备及测试技术、新型高性能及功能性纱线、纺织装备智能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联合研发事宜,共同建设南通大学天虹现代纺织科技研究院。

近3年,南通大学仅与南通市崇川区合作就达300多项,特别与区内的中远船务、通富微电、烟滤嘴公司等龙头企业,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建设一批契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及生长点,将学科建设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区域经济建设、融入行业科技进步,是地方综合性高校赋能地方、奉献社会的使命担当。”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说。

事实上,按照“一个重点团队服务一个龙头企业,一个学院服务一个行业,一个优势学科服务一个重点产业”的工作思路,学校已经与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建立起产教融合的深度互信机制,并通过不断加大科研成果输出,打通了落地“最后一公里”,在校地相长、合作共赢中赋能区域发展。

2021年,学校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肯定。横向科研项目立项944项,到账经费超过1.5亿元,均实现了新突破,其中到账经费数比上年增长了51.64%。另申请发明专利917件、授权584件、转让194件,创下历史新高。

守正创新 开拓文化育人“新图景”

2020年下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作为南通大学的创始人,张謇提倡的“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经过百十年传承,早已内化为南通大学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力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在去年党史学习教育中,艺术学院美术系近200名师生将艺术课堂搬到了皖浙赣红军红色教育基地莒莙山。他们在为期两周的写生教学实践中,走访了红色基地莒莙山村支部,聆听老红军们讲述英勇事迹,了解皖浙赣红军成长史。通过把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件件纪念遗物、一段段视频影像融入艺术创作中,学生们深刻感知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而艰苦奋战、为社会安宁而甘于献身的崇高情怀,激励他们珍惜当下、奋发图强。

生命科学学院则将专业课堂搬进南通都市农业公园内科研试验田,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站在“希望的田野”上,同学们加深了对袁隆平院士那句“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理解,纷纷表示要紧握接力棒,从泥土中强化专业自信,在生物专业学习中结出金穗子,为国家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注入青春力量。

放眼南通大学,药学院学生利用专业所学,将药史与党史结合,为社区孩子义务普及药材知识;理学院学生亲手教孩子们制作《家国》《爱我中华》《金麦穗》等红色主题衍纸作品,激发孩子们爱国爱党情怀……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树立了青春报国的远大志向。

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百十年学府丰沃的精神土壤,深挖校本资源,用夏元贞、黄竺如、陈瑛、汤淳渊等师德典型立德铸魂。如今,以汤淳渊为原型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典型“莫文隋”,已成为南通大学的精神文化品牌,在校内外发挥出典型示范带动效应。扶危济困、大爱奉献的“莫文隋”精神,也在全体师生中生根发芽、蔚然成风。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个个“莫文隋”不惧危险,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出现在医院或社区抗疫一线,尽己所能传递能量、播撒希望。前不久,医学院收到一封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感谢信。信中说,朱珏、任真、张涵等6名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医生,在1月至2月医院门诊开展的疫情防控和返乡人员核酸检测等志愿活动中,累计服务时长176小时,在平凡岗位上彰显出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本色和责任担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非常时期,守护家园就是守护国家。”逆行抗疫的通大学子,一点点放大了“莫文隋”育人效应。来自“志愿者打卡器”的数据显示,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累计注册志愿者64880人,公益时长992070小时,服务总时长常年位居全国志愿者组织首位。

笃行不怠守初心,踔厉奋发启新程。面向未来,南通大学将长期坚持传承和创新张謇教育思想,筑牢全体通大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石,凝聚所有通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在新的历史维度标注新的文化印记,开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新图景。

分享到:

 
版权所有:江苏机械门户网  苏ICP备14020118号-1

该网站由小贝网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