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年提出了“工业4.0”,中国在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也提出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两化融合),未来中国还将针对“中国制造”的智能化生产专门提出新的规划。在您看来,智能化的制造业是什么样的?中国目前处于何种阶段?
邬贺铨:两化融合是一个大的领域,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它包括了工厂生产制造的所有环节。
例如,当前产品设计的流程是:计算机设计、计算机模型检验产品性能、数控机床加工生产。这种数控化生产并不是制造业的最终目标,我们希望制造业最终能够智能化。
智能化的制造业不应该仅根据固定的程序来执行生产过程,而是应该根据生产过程中传感器所检测到的被加工工件的实际状况,实时修正程序,并调整生产工艺。更理想的状态是,生产线可以自动适应环境温度、材料性质的变化,并自动调整生产程序。这就是智能化的制造。
从生产线上下游的垂直的集成,过渡到工厂与工厂之间的横向集成,并继续深入至从供应链到最终用户的端到端的集成,这是新的工业化的几个重要特征。德国把这种新的工业化称为“工业4.0”,在加工制造产品的同时加工信息,或者说加工信息的同时制造产品,并且把大数据、物联网更好地融合,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更好地融合。
只是,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业工厂还没有完成数控化过程,即便过渡到智能化,单机的智能化也不能代表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
“工业4.0”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在消费领域,中国已经赶上了美国——如电子商务。但是,在产业互联网方面,中国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麦肯锡公司用两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渗透率和中小企业互联网使用率。在这两个指标上,中国仅达到美国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