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迈向工业4.0
张曙
(同济大学 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92)
首先指出目前工业4.0处于理念和战略思考阶段,还不是现实。工业4.0的内涵可分为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智能化、绿色化和人性化,第二方面是分散网络化和信息物理的深度融合。然后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充分利用已经具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采取从上而下的方式一步步地推进,并以沈阳机床集团的举措为例加以说明。
处于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前夕,面对工业4.0的美丽诱惑,中国企业千万不能忽视国情,囫囵吞枣,一拥而上,而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节奏,结合具体情况,做好切合实际的战略规划,迎接挑战。整体来看,我国制造业正经历着从工业1.0到工业2.0和从工业2.0到工业3.0同时跃迁的进程中。当发达国家提出并开始向工业4.0推进的时候,中国制造业的上述进程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转型升级途在何方?本文从战略高度和全球视角分别加以论述,并辅以沈阳机床集团的举措进一步说明,希望对国内制造企业在制定规划时有所启迪和参考。
1工业4.0是理念和愿景,还不是现实
德国的工业4.0被国内外媒体炒得热火朝天,数字化工厂的高调沸沸扬扬。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由德国提出的工业4.0让我们看到了发达国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战略思想。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工业4.0目前仍然是理念、愿景和发展战略,还不是现实。2013年在德国汉诺威展览会上展示的“Smart Factory”仅仅是生产皂液的智能工厂模型, 在现实工厂中仍然处于试验阶段,该模型验证的主要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未能表述工业4.0的全部理念[1]。
新理念的过分炒作,往往导致非理性的盲目追赶和无效投入。20世纪80年代对CIMS的大范围推广,就是一场深刻的教训。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的投入,建立的示范实验室和示范工厂以及引进的柔性制造系统,尽管获得诸多国际和国家重大奖项,但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究竟带来了多大实际效益?徒有虚名。相比之下,声势小得多的、以“甩图板”为目标的CAD推广,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的进步。前车之鉴,成功与失败,值得令人深思再三。
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要立足当前、认真思考。我国目前还处在工业2.0及工业3.0阶段,要尽快地赶上发达国家,关键在于必须尽快完成工业2.0、工业3.0的进程和基本目标。
工业2.0的最大特征是借助自动化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证产品质量。要想Made in China的产品与 Made in Germany 同样受人欢迎,我们还需要下很大功夫,特别是致力于产品创新和大力提高产品质量,低质量和“山寨”是与工业4.0格格不入的。
工业3.0的最大特征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各种产品上的广泛应用。尽管我们现在已经从一机多用户过渡到一人多机。但在核心技术上仍然处在摸索、模仿和依赖阶段,关键元器件和软件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离开Intel、微软、苹果、IBM、Cisco寸步难行;高档数控机床的大脑仍然是西门子和发那科的天下。
如果说德国提出工业4.0是大踏步向前走,那我们应该立即回头看如何赶紧补上工业2.0和工业3.0的课,可以快,但无法逾越,欲速则不达[2]......
作者简介:张曙(1932—),男,江苏如皋人,同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发展战略、先进制造技术和产品创新。
(文章来源《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如需详细资料请联系江苏机械门户网025-83726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