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的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22岁的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学生马宏达在“抹灰和隔墙系统”项目上夺冠,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摘得金牌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已完赛的27个项目中,中国已经获得15金3银3铜和5个优胜奖的好成绩,选手们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赢得无数网友的点赞。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说,即便马宏达获得世界冠军,如果在建筑工地干活的话,一天也就挣350元,依然不能改变技工院校建筑施工、木工、瓦工等传统工种招生难的现状。《中国青年报》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成为“蓝领”。
据统计,2011年至2021年,我国共派出179名选手参加5届大赛,累计获得36枚金牌、29枚银牌、20枚铜牌和58个优胜奖,共计162人获奖。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手在世赛获奖后选择留校任教,或成为获奖项目的世赛教练,鲜有选手毕业后进入实体企业的案例。
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的初衷,是激励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推出多项政策举措,围绕技能人才培养出实招、办实事。我省打破技能人才评价“天花板”,淡化学历要求,强化技能贡献,建立绿色通道,让技能价值进一步得到彰显,如今拧螺丝可以“拧”成全国劳模,送快递也能评上高层次人才,操控机床也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0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给高技能人才架起“成长阶梯”,进一步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都离不开大批高技能人才。有理由相信,当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收入上去了、社会地位提高了,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金蓝领”,特别是像马宏达这样的年轻高技能人才,当他们的荣耀不再止步于赛场和校园、职业发展通道更加畅通,定能激励广大技能人才尤其是更多青年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