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智能制造正在各行各业掀起巨大浪潮。如何借力智造,屹立下一个潮头,成为逐浪者心照不宣的前行动力。近期刚闭幕的智能制造大会上,关于我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医疗等优势产业智造升级的讨论不绝于耳。
对标先进
江苏“大船”驶入深水区
“江苏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省,三大造船指标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罗本进发现,随着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关键核心技术有较大依赖性、综合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产业结构需加快转型升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依然较低等。”
“一些世界造船强国把智能制造作为推进船舶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船舶工业提质增效的主要手段。”对标国际先进,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葛世伦建议,需构建包括协同设计平台、网络化建造管控平台、智能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全周期运维服务平台、大数据采集集成平台和智能决策分析平台等平台,建立自动化制造标准体系和网络安全两大标准体系,广泛使用包括泛在感知、高度集成、人机协同、柔性自治等相关技术。
一个好消息是,今年年初,省产研院与南通市合作共建的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将依托江苏以及长三角在船舶海工领域的巨大优势,以关键技术研发、产学研用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核心使命,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为我省沿海科技创新、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创新平台将充分利用前期探索的项目经理制、拨投结合、揭榜挂帅、众筹科研等机制,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船舶海工技术与装备研发基地。”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霄表示。
创新手段
新材料产业十万亿级市场待开拓
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据预测,到2026年,国内新材料产业会达到10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江苏新材料产业发展同样可圈可点,其中碳纤维产量更是占中国一半以上。
产业的发展是否能够支撑起这巨大的市场日益成为不少业内人士需要重点考虑的新问题。“新技术、新产业和新需求三者不断促进,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我们要以数据驱动新型的创新手段,成为继实验、理论、模拟之后的第四种研究范式。”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标研院副院长马丹说。
纵观业内,一方面,技术正在行业加速落地。比如,碳纤维龙头企业中复神鹰以数智化转型为契机,基于DCS、MES、ERP等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有效集成,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制造工艺、设备、能耗、质量全流程的智能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建立起万吨级国产碳纤维产业化智能制造新模式。公司副总经理金亮表示,下一步中复神鹰将建设智能生产管理运行平台,继续深挖数据可利用性。另一方面,加速技术落地的方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提出了数字实验室的概念。马丹介绍说,通过搭建数字化的实验室,提供测试评价服务、标准化认证服务、检验检测等,实现检测过程的清晰可见,检验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可溯源、可管理,最终提供智能、高效、安全、健康、节能与环保综合型的解决方案,成为智慧实验室,从而为整个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进行数字赋能。
寻找新方向
医疗装备产业抢抓窗口期
“到2035年,医疗装备的研发制造应用要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将进入医疗装备创新型国家前列。”去年年底,“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为医疗装备行业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产业发展的机遇期、窗口期,江苏明确,力争“十四五”末,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培育一到两家行业龙头企业打造10亿元以上行业骨干企业,将江苏新型医疗器械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标性产业。
一系列新的方向正在被逐一提出。“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与临床评价相对应的机器人评价体系,并规划合适的临床干预方式,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康复训练,人工智能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南京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南京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管委会主任李建清关注到,人工智能与运动康复要想得到很好的应用,主要是解决智能问题和自主问题,“从智能的角度来说,要研究自适应控制的多模态的康复训练技术,从自主的角度,要研究主动运动镜像康复系统等。此外,人工智能与认知康复则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需要解决识别、交互、评估和解决干预的问题。”
“细胞诊疗是未来医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顾宁表示,从生物信息学角度说,现在的生物信息学应该是分子生物信息学,基本在核酸、蛋白等分子层面。但实际上,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所有的生物学问题都可以在细胞层面上进行理解或者实现,“当然,企业怎么进入该领域,以怎样的方式,这里面还有很多的问题和要做的事情。我相信数字经济之下,将会有新的模式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