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工具,既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加速各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近年来正日益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近日召开的2023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透露,今年1-10月份,中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9.3%,机器人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6.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5.3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达643.6万套,机器人产业整体呈现旺盛发展势头,潜力巨大。
但与此同时,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在高端市场占有率依然不高。
“我国虽然是机器人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国产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始终徘徊在30%左右,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产品有很大的进步和突破,但是仍然供给不足。一些关键零部件取得了突破,但未形成系统集成的配套能力。”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说。
苏波在现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未来我国应在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加快成熟场景的普及应用、提升重要产线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盈利情况不乐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大会现场了解到,2023年1-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2万套,同比增长0.4%,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665万套,同比增长39.3%,机器人产业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4.3万台,同比增长21%,2015年到2022年年度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5%。
其中,2022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55.3万台,同比增长5%。其中,中国的装机量达到了29万台,占全球装机量的52%。中国居全球第一大市场,也是全球第一大生产国。
但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仍然面临效益欠佳的严峻问题。
“基于对上市公司的统计,我们的亏损面到26%,2017年亏损面只有5.71%。盈利情况难言乐观。”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背后主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很多机器人厂商的关键部件需要进口,这导致成本进一步增加,但销售利润没有提高。
在他看来,未来国产机器人要实现高端化发展,需要经历“架桥、铺路、攻城、略地”这四大步骤。
朱森第表示,“架桥”就是要把产业的技术来源与产业之间的桥梁架好,让产业有源源不断的技术。“铺路”则是机器人要深入到各行各业去进行应用。
“攻城”就是在高端领域当中,国内自主品牌的机器人要缩短与应用需求之间的差距。“略地”则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在关键部件领域形成很好的国内自主的品牌,来满足我们机器人产业的组件需要,所以要把关键部件的市场份额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代表机器人渗透率的重要指标——机器人密度方面,我国2022年机器人密度达到万名工人392台,名列全球前五位,仅次于韩国、新加坡、日本和德国。2022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700亿元,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场景牵引
在机器人渗透率逐步提高的同时,场景的重要性也被反复提及。
“产业的发展应该是应用牵引,双轮驱动。应用牵引主要就是机器人的企业,还有研究机构要把各行各业的关键工艺应用透,各行各业的差异太大。在关键工艺应用透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为各行各业提供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个解决方案能够便于复制和推广的。”朱森第说。
在朱森第看来,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生产工具,应该助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加快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变成现代产业体系当中的一个组成,进而能够让各行各业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机器人市场,特别是增量市场的高速成长,也让市场开始期待通用机器人的渗透速度是否会进一步加快。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游玮在现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通用机器人在垂直化落地中会遇到智能化、易用性以及低代码编程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些作业方式,通用机器人很难渗透到传统机器人领域,但通用人工智能技术仍可以发挥作用。
数据的获取仍然制约着通用机器人的进一步迭代。“无论是获得有价值的数据还是可信的数据,这个过程很难,成本很高,最后落地的准确率达不到批量生产要求,这就是在技术维度最大的挑战。”游玮说道。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路径,游玮表示,现在技术产业界出现了APP的概念,它就是一个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手机中任何一个APP只针对一类事情,未来智能机器人一定是标准的硬件和软件,加上大量的APP,去针对性的解决,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机器人行业考虑如何形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让集成商去针对行业、针对应用去开发应用程序。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还面临系统研制难的挑战。有与会嘉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因为(机器人)涉及非常多的部件,对这些部件我们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像动力部件就要求力矩大、速度快、体积小、重量轻、低成本……如何同时满足这些要求,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整机来讲,如何进行功能、材料、部件以及结构的一体化,需要不断去优化。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是一个本质不稳定的系统,它在行走或者作业的过程中,容易引起支心点晃动。这都需要在未来进行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