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文 |
|
|
|
|
安徽机器人企业发展的“速度”与“阵痛”( |
| 内容来源:中国经济报 浏览次数:1808 更新时间:2016-03-24 | 为了营造机器人产业氛围,安徽省及合肥市连续两年争取到RobCup机器人世界杯赛承办权。但一面是火热的产业热情,一面却是冷清的市场现状。
工业机器人使用不足1000台
在安徽芜湖,埃夫特公司机器人展示间里,一台搬运机器人轻松地将20公斤的设备零件准确搬运落位;在奇瑞汽车第五焊装车间,抓取、点焊、拼装等都由机器人完成,每个动作都精准利索,这些机器人有一个统一标签:芜湖造。
安徽机器人企业发展的“速度”与“阵痛”
“目前中国市场的工业机器人,国产与进口比例约为3:7,中高端市场上,进口机器人更是垄断了90%以上的市场。”埃夫特公司副总工程师肖永强博士告诉记者,埃夫特已建成国内首条机器人批量装配线,销量位居国产机器人企业首位。
“随着我们这样一批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进入市场,日本、德国等国际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的在华同类产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幅,有的降幅高达20%到30%。”肖永强说。
在与埃夫特相距不远的奇瑞汽车公司焊装车间里,埃夫特生产的机器人在这里担当重任,62台机器人被称为“变形金刚”,完成了几乎所有的焊装工作,工作人员则仅作为一个辅助角色使制造过程更加完美。
机器人被大规模引进的同时,企业使用机器人的成本难题也逐渐得到解决。多名受访的安徽机器人产业人士均向记者表示,目前企业引进机器人,大概1至3年就能收回成本。这意味着,大型企业完全有能力引进机器人。
但是,截至6月底,安徽全省共生产工业机器人900余台,比2014年同期增长30%。安徽本土机器人制造厂商,虽然埃夫特宣称,有自己的自主研发,但在核心部件方面,技术仍然受制于国外。
“目前机器人大多为非标准机器人,即按照下游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定制化生产,而国外几大企业更多是批量化生产的标准化机器人,非标机器人能够适应国内中小企业复杂多变的作业环境,但由于难以批量化生产,这种模式很难孕育出龙头企业。”合肥联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秉承说。
让他担心的是,目前市场存在大量简单组装集成的机器人企业,其加工条件和产品质量让人担忧,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产业刚刚起步,“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已经明显。
“机器换人”,政府似乎比企业急 中国工业机器人处于产业形成和快速发展期,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也开始形成一定竞争力。
“我们原来计划今年产值翻番,现在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欧秉承说,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制造业市场上同质竞争、压价竞争比较严重,企业几乎没有利润,一些企业主对加大投入的热情不高,影响机器换人步伐。另外,在安徽市场,劳动力短缺问题不突出,对企业来说,“机器换人”的动力没有沿海地区大。
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业机器人的售价却在逐年下滑。“以前每台(机器人)的价格在100万元左右,近几年每年下降率大概在30%,差不多只用以前1/3的成本就能买到。”肖永强坦言,如果不是劳力特别紧缺,企业并不急于“机器换人”。
但这并未影响到机器人产业加速狂奔的步伐。
安徽省经信委装备工业处处长沈忠林说,安徽机器人发展是从2009年开始,2012年提出进行重点支持,2014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2015年目标是培育3家至5家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安徽有机器人集成加工企业50多家,这些企业很多都是招商引资来的,掌握了一定关键技术的企业不到10家,而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一家都没有。
市场需求是各地争相上马机器人产业的根本原因,但在欧秉承看来,那些大量简单组装集成的机器人企业,根本没有市场订单,也没有做市场调研,不排除很多是冲着补贴来的,“组装一台机器手臂就补钱,政府太急了,这样对整个产业非常不利,大家都跟着上,没有人去搞研发,会把这个行业原来的节奏人为打乱,这也是我们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系统集成上的原因,不能只看小利,盯着那点补贴。”
机器人到底缺什么才最值得关心 尽管从台湾来内地工作已经超过10年,在安徽也有两年多,欧秉承仍有很多不适应。
“现在机器人市场有点非理性。”欧秉承说,他们当时做了市场调研,发现机器人市场的核心关键零部件有80%依靠进口,按理说这么高的进口比例,机器人市场需求非常高,不应再重复类似光伏产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缺陷,但事实上却非如此。
“各地都在搞机器人产业园,在内地的很多地方,制造业本来就很弱,根本没有机器,却还提‘机器换人’。机器人产业特色非常明显,它是一个配套产业,是供应链产业,独立搞一个机器人产业肯定是要失败的。”欧秉承说。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倪健安说,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系统非常完善,并且有政府的全力支持,中国应在技术方面进行特别关注,机器人四大关键技术,包括计算、视觉、语音、驱动。
kuka机器人公司研发副总监RainerBischoff表示,从整个工业的角度来说,机器人背后有很多移动控制的挑战,有很多其他的要求,算法和应变能力要提高,成本也要继续降低。
这些与政府关注点均有差异。
当前“机器换人”浪潮中,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机器人来改变工艺生产流程。“否则企业会发现用了几年之后,招工问题是解决了,但如果不解决制造周期、成本以及整个工艺流程的问题,产品仍然没有竞争力。如果是简单的‘机器换人’,那世界上这个任务早就完成了。”欧秉承说。 | 分享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