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前,智能机器人领域炙手可热,引得各路资本逐鹿。作为大数据发展先行区的贵州、贵阳,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机遇。一时间,贵州、贵阳掀起了一股投资机器人企业的风潮。
然而,贵州、贵阳借力大数据发展智能制造的雄心却面临巨大挑战。贵阳首家机器人企业——贵州亿丰升华科技机器人有限公司受制于物流劣势,不得不在深圳、东莞等地找代工厂组装。其董事长杨建军说:“同时,由于贵州模具基础薄弱,机器人生产成本比沿海高出30%左右。”
各路资本涌入贵州机器人产业
在大数据产业正成为创新、竞争和生产力前沿的起步阶段,贵州、贵阳加快了将大数据与机器人产业结合发展的步伐,着力发展智能制造。
5月27日,小i机器人在贵阳发布了“中国最强大脑云智能平台2.0”和新一代智能IVR解决方案。这套方案将以公众云、行业云和私有云等不同方式,服务众多开发者和各类型客户。小i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袁辉表示,近两年,贵州已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数据聚集地之一。未来,小i机器人将利用在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行业积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促进贵阳抢占人工智能大数据前沿
应用制高点,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数据中心。
事实上,小i机器人落户贵阳与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火热不无关系。即使像贵州这样的落后省份,近年也陆续引入数家机器人企业,并渐成发展趋势——
2013年,贵阳高新区引入第一家机器人企业——贵州亿丰升华科技机器人有限公司。从2014年开始,贵州亿丰升华科技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并销往省外。
今年3月13日,贵州诺义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贵阳经开区注册,计划依托日本码垛机器人研发团队,在经开区建设占地上百亩的研发总部,以推广机器人技术。
与此同时,借助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东风,贵安新区、铜仁、仁怀等地也相继引入了
机器人公司,发展相关产业。
两大瓶颈制约贵州机器人产业发展
不过,贵州发展机器人产业的雄心也面临挑战。
作为首家落户贵阳的机器人企业,贵州亿丰升华机器人有限公司有着“说不出来的苦楚”。该公司生产的第三代送餐机器人可自行规划行走路线,并代替服务员做点菜、端菜等服务。工作人员只需设定目的地,机器人便会根据餐厅情况,绕开行人,避开障碍物,走向目的地,直到完成任务。
“但这样的好东西却无法在本地生产。”亿丰升华公司董事长杨建军说,公司的机器人产品主要销往沿海地区。由于二次物流成本太高,公司只能选择在深圳、东莞找代工厂组装。
杨建军遇到的难处,贵州诺义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强也深有同感,“贵州模具基础还很薄弱。我们做一个机器人,模具都需要从外省购买,造成开模成本很高,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
据业内人士测算,在贵州组装一台整机机器人,其成本要比沿海地区高出30%左右。仅模具一个环节,由于是基于手工开模,缺乏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就要增加3000元到7000元的制造成本。
因此,在杨建军看来,贵州想要将大数据产业与智能制造结合发展,实现机器人产业集聚的雄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关键是要如何在提高产业化能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实现突破。
贵州多方调研如何抢夺市场话语权
上个月,由省政协、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贵州大学等部门、高校及社会团体组成的专家小组,对贵州发展大数据与智能制造情况,进行了一次实地调研。据称,专家小组遍访了与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等。下一步,贵州有可能根据调研的情况,出台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调研中,杨建军提出,他们将在贵阳高新区建1万个数据中心服务器,将机器人制造与云服务相结合,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深度学习等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人机共存等核心技术,实现智能机器人创新应用。
“2013年以来,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做技术研发上,公司在贵阳、哈尔滨、北京等地拥有30余人的博士研发团队。通过努力,公司目前已拥有机器人前沿技术专利10余项。”杨建军说,通过销售技术,我们开始走出困局。机器人生产成本也由之前的数十万元降低至不到十万元。一家上海的餐饮企业主动找到亿丰公司,签订了2000台的机器人购买合同。
“这些机器人未来都会成为我们竞争的‘前沿侦察兵’。”杨建军说,每台机器人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数据,都会进入我们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转而向各行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数据反映出来的共性痛点。
“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机器人产能将成倍上升,相应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只要我们牢牢抓住了研发和市场两端,就能抢夺未来机器人市场竞争的话语权。”杨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