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举办开发区人才工作交流推进会暨人才发展专家峰会
在我省“两聚一高”进程中,经济总量占据全省半壁江山的开发区,应当如何发挥好人才主攻手作用,打好聚力创新主攻仗?12月1日,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省科技厅、省商务厅联合举办全省开发区人才工作交流推进会暨2016江苏人才发展专家峰会,邀请江浙沪开发区的实践者们就“优化人才供给,打造创新园区”交流实战经验。与会人士认为,开发区要当好聚力创新“主战场”, 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高新开发”,延续发展神话
数据表明,江苏现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131家。其中16家国家级高新区以不到全省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超过全省1/5的地区生产总值、1/4的工业总产值和1/3的出口总额。大大小小的开发区遍布全省每个县级市,吸纳了3/4的实际使用外资,经济总量占全省半壁江山。
“创新造就了开发区发展的神话。新形势新发展赋予了开发区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树立更高标杆,准确把握好‘高’‘新’‘开’‘发’四个关键词。”省人才办负责人说,“高”就是产业层次、人才层次、发展标准要高,“新”就是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发展的模式要新,“开”即眼界开、思路开、胸襟开,坚持在全球范围内找座标,“发”就是发扬优良传统、发展优势特色、发挥引领作用,当好全省聚力创新“领头羊”。
实现“高”“新”“开”“发”,首先要做到对标国际、面向全球。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侯劲介绍,张江示范区立足“世界一流”和“具有全球影响力”,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上海市政府与公安部建立了部市合作机制,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与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建立定点联系合作机制。2015年7月,公安部出台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12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并在张江示范区先行先试。“作为配套,张江示范区先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18个海外人才预孵化基地,定向选择高端人才。”
据了解,为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江苏将对焦产业走势布局人才链,做优平台载体、做强人才金融,同时,在人才的评价、管理、激励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用活人才,把开发区打造成“产才融合新高地”。
“产才融合”,为创新注入新动能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在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江苏各开发区早已是“春江水暖”,有意识地从投资驱动、项目驱动,转变到创新驱动、人才驱动的轨道上来,在人才的引进、使用、评价、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
苏州工业园区组织部长冯建林介绍,园区主要把发挥市场力量、激发市场活力放在突出位置。“我们改革薪酬补贴制度,对企业通过猎头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补贴,减少企业引才成本,同时也降低企业引才风险。‘金鸡湖创业长廊’汇聚了9家国家级孵化器,17家省众创空间,撬动社会投资近10亿元。紧扣产业建立公共实训基地13家,每年培训产业人才近4万人。”
“我们始终强化产业、科技、人才与金融对接,为人才创业提供金融支撑。”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叶辉说,高新区综艺金融港设立的创业投资中心已集聚了41家基金单位、创投机构,管理资产总规模超50亿元,同时引进30多家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目前我们已基本实现科技金融对人才创新创业企业全周期覆盖。园区设立的创新创业担保基金一年来已经累计授信人才项目企业20多家,授信总额2800万元。”
不求所有但为所用,“柔性使用”各路人才,是江苏不少开发区的积极探索。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高校构建“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协同创新体系,依托东南大学的国家和部省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筹建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汇聚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得主尤肖虎领衔的2000余名研发人才。徐州高新区则走出省外,与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成立“5+1”科技协高创新联盟。
特色小镇,重在打造人才“磁场”
发端于浙江的特色小镇战略作为一种新型的园区形态,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提醒,特色小镇有其特定内涵,千万不可“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特色小镇是融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的创新创业平台,四大功能缺一不可。与传统产业园区相比,特色小镇产业‘高精尖’,环境‘绿静美’,功能上是‘新社区’,人员也是大学生、企业高管、海归等‘新四军’。与传统风景区相比,特色小镇强调融入产业、文化和社区的功能,而不是简单的美丽风景。”翁建荣说,每个特色小镇都有主攻的产业,除了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外,还有千年历史形成的经典产业,比如丝绸、茶叶、木雕等。每个小镇都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来引进高端人才,培育行业单打冠军。
翁建荣认为,打造人才磁场是特色小镇最重要的使命。“没有创新人才的小镇是没有活力生命力的小镇。要以共同的事业集聚人才,除了产业专业人才外,还要围绕产业引进、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社区服务等人才,打造互促共赢的产业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