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机械门户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账号
 
文章查询: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最新图文
  资    讯 更多..
4 国家出台首个促进政府投… 
4 国家出台首个促进政府投… 
4 政策加码 未来5年数字经… 
4 客旺货畅彰显经济持续向好 
4 新收集农作物资源13.9万… 
4 铁路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 
4 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 
4 海洋水产品总量稳定增长…
4 换车换家电、买手机平板…
4 在华跨国企业看好中国经…
  法律法规 更多..
4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4 办法公布!2025年起弹性退…
4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4 中国出台能源法 专家称多…
4 江苏省工程机械产业高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三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
4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制造…
4 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
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内容来源:江苏省经信委      浏览次数:3617      更新时间:2016-12-06

为促进全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装备供给保障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依据《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规模总量稳步增长,行业效益持续改善
“十二五”以来,江苏装备制造业发展平稳。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6.4万亿元,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41.7%,“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9%。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6.1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5%;实现利润4122.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1%。其中,机械工业产值4.2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万亿元,实现利润2999.1亿元。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省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高端专用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过万亿元,“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7.8%,占装备制造业比重达16.7%。1600吨热模锻冲压线、高速重载工业机器人、高压油缸等一批重大智能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增强,高档全地面起重机、新型轨道交通装备、新型电力装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涌现出徐工机械、鹏飞集团、浦镇车辆等一批工程总集成总承包企业,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装备研发成效显著,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技术进步投入力度,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3%。“十二五”累计认定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462个,高速轨道交通车辆牵引制动技术、高速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制造技术、智能化网络化机器人生产线集成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明显突破。截至2015年底,装备制造业累计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12家,分别占全省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51.0%和37.5%。
(四)资源整合力度加大,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领域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力度明显加大,一大批主业突出、研发能力较强的装备领军企业(集团)脱颖而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日益增强。到“十二五”末,全省拥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0余家,超10亿元企业400余家,全省拥有全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数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三位。徐工集团、南高齿集团、沃得集团、天奇自动化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四方冷链、明志科技、润源经编等一大批行业“小巨人”、“单打冠军”企业竞争力突出。
(五)特色产业加快集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省各地依托各类产业开发园区,不断加大特色装备产业培育发展力度,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了全省装备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到“十二五”末,全省拥有装备行业特色产业园区40多家,其中,南通海工装备、宜兴环保装备等9个园区(基地)获批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新认定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业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33家。
(六)开放发展全面推进,合作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对外投资已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重点行业成效明显。重点企业加速全球布局,徐工收购施维英、金昇收购欧瑞康、与埃马克开展合作等都取得积极成效,显著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产品出口步伐加快,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达1.5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左右。
“十二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型智能成套重大装备偏少,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二是行业旗舰型领军企业欠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基础零部件仍需大量依赖进口;四是协同“走出去”发展不够,全球化整合资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双创型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和应用型技术人才不足,产业整体升级面临的人才瓶颈制约日趋突出。

二、未来发展形势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处于关键核心位置。“十三五”时期是世界各国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段,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成为重要趋势,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对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形势的综合研判,准确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化解不利因素,对推动江苏装备制造业稳步健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有利因素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助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热潮蓬勃发展,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都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推动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革命性变化的同时,将极大促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和区域经济深化合作助推装备制造业拓展全球市场。国家全力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我省优势装备制造业拓展对外产能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和深度融合,将为智能制造装备、电力设备、新一代电子信息设备、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不断提供新的市场需求。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为江苏装备制造业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拓展新的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领域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江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和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将为装备制造企业缓解要素瓶颈制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进技术创新突破、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带来更多政策机遇,营造更优发展氛围,提供更强发展动力。
(二)不利因素
产业升级面对的困难逐步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我省装备制造企业引进人才技术、加强产业合作、推动创新升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市场拓展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省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持续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对我省装备制造业传统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发展成本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迫切要求我省装备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发展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和要求,以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为主题,以高端装备创新发展为中心,深入推进重大装备赶超研制,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积极培育领军企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全面增创装备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坚实保障和支撑。
(二)基本原则
企业为本。突出和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积极利用市场化机制培育和激发企业的发展活力。
创新驱动。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应用型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引导行业整体有序创新升级。
示范带动。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引领,在重点企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重大装备研制应用等多领域开展项目示范,引导各领域强化对标赶超,率先转型升级。
政策推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高端装备发展,围绕突破和化解行业关键共性瓶颈制约,集中有限资源,加强政策创新,开展精准扶持,促进行业升级。
跨界联动。推进智能化、网络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引导装备企业开展研发制造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跨界资源整合,实现业态多元联动发展。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强省。
规模实力再上台阶。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万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占全省工业经济比重保持在40%以上。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省高端装备在装备制造业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到2020年提高至25%左右。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到2020年,初步建成一批省级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20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研制并应用500个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其中自主研制首台套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及生产线300个以上。实施赶超工程项目50项,全部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加大重点领军企业培育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实施重大兼并重组项目20个以上。到2020年,培育1-2家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5家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50家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100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中小型装备制造企业。
四、产业导向
聚焦《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围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壮大新兴装备制造业,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推动整机成套装备与零部件产业、基础制造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门类齐全、功能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新体系。
智能制造装备。以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产品的融合集成为发展方向,加快突破智能数控系统、高精度新型传感器、关键功能部件、网络化系统集成等一批关键智能共性技术。重点发展智能成套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3D打印装备、智能控制系统等重点智能制造装备。
——智能成套装备。重点发展通用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成套装备、清洁高效铸造成套装备、新型焊接与热处理成套装备以及面向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行业发展的智能化成套生产设备。
——高端数控机床。重点开发精密、高速、智能、复合、柔性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大型数控成形机床,重型锻压机床,特种加工机床。加快开发多轴、多通道,高精度插补、动态补偿和智能化编程、具有自监控、维护、优化、重组等功能的智能型数控系统、以及主轴、丝杠、导轨、刀具、伺服电机、轴承、光栅、全数字高档伺服驱动等主要功能部件系统及关键应用软件,加强用户工艺验证能力建设。
——智能机器人。围绕汽车、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行业需求,积极研发能够满足智能制造需求,可以完成动态、复杂作业使命,与人类协同作业的新一代机器人,加快研发特种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新产品,促进机器人个性化、标准化、模块化发展,扩大市场应用。加快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的本体开发及批量生产,推进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传感器通用关键部件国产化。
——3D打印装备。重点发展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激光选区烧结成形、无模铸型以及材料喷射成形等增材直接制造装备以及仿生组织修复支架增材制造装备、医疗个性化增材制造装备、细胞活性材料增材制造装备等生物增材制造装备。加速突破高光束质量激光器及光束整形系统、高品质电子枪及高速扫描系统、大功率激光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等精密光学器件、阵列式高精度喷嘴(喷头)等关键技术和基础零部件。积极研发超细钛合金粉末制造等装备,加快金属增材制造专用材料、非金属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医用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的开发。
——智能控制系统。围绕综合性分散型控制、现场总线控制、运动控制、逻辑控制、模拟控制等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网络化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以工业PC为基础的开放式控制系统等新一代主控系统装置;开发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超声波物位变送器等智能变送器;发展阀门定位器、电动执行机构等智能执行器和高温高压、防爆、耐腐蚀等特种执行器;拓展大型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大型复杂软件设计、新型测控网络通讯技术。
新一代电子信息设备。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与服务协同创新,推动集成电路及芯片生产线设备国产化,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工业平台和重点领域应用软件。突破服务器/桌面CPU、嵌入式CPU、各类存储器、FPGA 及动态重构芯片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关键装备,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突破重大装备及关键材料,加快新型元器件、新型显示技术、电子整机装联设备和关键仪器仪表研发和产业化,力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加快研发工业物联网和智能家居等传感器及芯片。研制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重点突破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安全保障、智能化网络技术,大力发展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等产品。进一步提升整车制造、牵引传动及控制系统、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车钩缓冲系统、轮轴及驱动系统、售检票系统、检测系统、动力型超级电容器件等研制水平,加快提升转向架及动力学技术、储能与节能技术、通信信号技术、制动技术、轻量化技术及气动力学技术的综合能力。发展轨道交通大型施工和养护装备。促进轨道交通装备在国内外高速铁路、城际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总集成、总承包应用。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大力发展深海探测与考察、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保、海上岛礁利用、海上岛礁建设和安全保障装备、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用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以高端特种船舶、船用核心配套产品等领域为重点,重点发展万吨级以上化学品船、LPG和LNG液化石油天然气船、超级生态环保船、极地运输船舶、豪华客滚船等运输船舶,海工支持船、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船等工程船舶,海洋执法巡逻舰、水域环境检测治理船等专业工作船舶,运动休闲船艇、豪华游艇、中型豪华邮轮等新兴市场产品。发展满足国际新标准要求的船用柴油机、智能化电控系统、大型及新型推进装置、高端船用发电设备、高端船用齿轮箱、大型螺旋桨等船舶动力系统。开发降低船体摩擦阻力涂料、低温材料与防寒设备、水下专用作业装备与设备等专用设备。发展中高频通信设备、卫星通信终端、内通系统、自动标绘雷达、基于北斗卫星的通讯导航产品等船舶电子产品。
新型电力装备。加快发展新型核电装备、光伏发电装备、风电装备、光热发电装备。重点发展新一代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特种及专用(复合)电缆、核级高抗震电缆、海底电缆、海底光缆等高附加值电缆。积极鼓励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智能电表、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等智能电网关键核心设备。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先进水电成套装备、新型燃气轮机设备、高参数阀门、叶片、变频变压调速电机等产品。加快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输变电成套设备,变电站成套设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
航空航天装备。依托装备制造和材料产业基础,积极参与国产大飞机、支线客机研制及产业化,突破新型航空材料、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的瓶颈,着力发展雷达系统、综合航空电子系统、航空显示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鼓励研制高效飞行器、固定翼通用飞机、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等,力争实现中小型飞机整机制造技术的新突破。加快发展先进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技术,开发北斗导航接收、发送等关键设备和部件,推进北斗导航应用技术(系统)的研发推广。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统、高性能遥感数据自动化处理等核心基础软件,加快实现产业化。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进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构建自主可控完整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以市场为推动、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推动自主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提升。
——新能源汽车。加强动力蓄电池、混合动力电机/电池/专用发动机、中低压助力与能量回收技术、高效自动变速器、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新型燃料电池、高储能密度锂电池、新材料车体、车身轻量化、快速充电技术等瓶颈。推进新能源汽车相关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车辆制造能力。支持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节能内燃动力乘用车、替代燃料汽车、超级电容器纯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大力发展低能耗、高安全性品牌汽车,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突破快速充电技术,重点发展新型电动汽车充电桩配电系统设备。
——节能型汽车。围绕节能环保、安全舒适关键共性技术,突破节能车系列化开发、匹配与控制技术,突破高安全性轻质材料、复合材料汽车零部件性能分析、成形及连接等技术,重点开发节能环保型乘用车、重型载客车、高安全性中高级、大中型舒适节能型乘用车,提升产品档次、安全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加快研发高技术含量、低能耗、高附加值新一代重卡,推动轻型载货车换型升级。进一步拓宽军民两用特种车辆等专用汽车品种系列,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水平。
——汽车零部件。着力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和水平,增强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新型发动机控制系统、变速箱控制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电子驻车系统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利用新材料、轻量化设计等最新技术,提升汽车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改造提升整车、汽车碰撞安全性、平顺性以及排气净化、能耗及抗干扰检测技术等,为特种车辆提供高性能、长寿命的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压件、轴承、智能控制系统等基础零部件和核心技术。
节能环保装备。围绕高效锅炉窑炉节能、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水处理、大气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减排科技研发攻关,重点开发新型余热余压回收成套装备及关键部件、工业锅炉智能燃烧系统、板管蒸发式冷凝空调设备、节能工业粉体烘干设备、污水一体化生物处理装备、环境修复装备、油污染防治成套技术装备、高浓度难降解工业污水处理技术装备、污泥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装备及新型高效膜分离、微滤净化处理、海水淡化设备,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污染源连续自动环境监测系统技术与设备,高可靠性、低消耗、副产品可资源化的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和工业有机气体净化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及装备,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设备。
新型农业机械。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开发大型高效多功能耕作机械和收获机械、种子繁育与精细选别机械、智能化变量施肥播种设备、高效低污染植保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集约化畜牧养殖装备等自动化规模化设施农业成套装备。积极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农用柴油机、农业机械专用传感器、农业机械导航与智能化控制作业装置、联合收割减震降噪装置以及高性能传动带、转向驱动桥及电液悬挂系统、大型拖拉机用无极变速器、电液提升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高端医疗设备。重点发展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全数字化彩色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等大型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内窥镜、一体化手术室、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微创手术及植入设备等先进治疗与手术设备,肿瘤治疗器械及设备、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脑神经和脑认知设备、智能康复辅助设备等先进医疗设备发展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血液透析装置,以及高端医疗耗材等特色优势领域。围绕医疗健康、运动健身等应用领域,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前景的可穿戴产品。
工程机械。重点发展智能型机电液一体化挖掘机、大吨位装载机、振动压路机、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路面养护机、大型搅拌设备、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大型盾构机、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登机桥及现代物流装备、旋挖钻探机、长距水平钻孔机、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地下施工机械、高空消防作业平台车、履带工程机、港口机械、重型架桥机、架梁机等,推动产品更新换代。突破液压部件、传动部件、智能控制系统、配套动力系统等薄弱环节,提升自主研制配套能力。
石化冶金装备。重点发展6万立方米/时及以上等级空分设备、乙烯装置驱动用汽轮机等大型石化装备,高低温、抗腐蚀的高质量油气传输管线和LNG储运装备、天然气高效净化装置、CNG加气站成套设备以及海洋钻井及生产平台、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海洋能源开发石化装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成套冶金设备、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零件,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推进薄板热轧机组、冷轧机组和涂镀层成套冶金设备等向智能化、模块化、大型化、柔性化、高效化、清洁化、节能化发展。
轻工纺织装备。面向农副产品加工、纺织、食品、造纸、包装、塑料、印刷等行业发展,加快各类高档装备研制开发和集成创新。重点发展基于机器人的高端圆网、平网印花技术与装备、小浴比染色机、无水染色机、节能环保型定形机等关键设备、数码纺织喷印装备和大批量定制平台关键设备、全自动转杯纺纱机、智能化全自动络筒机等新型纺纱设备、高速数码喷气织机、超启动剑杆织机等关键设备、新一代智能针织装备控制设备、智能高效多功能针织横机、高速经编机、智能缫丝机等。
关键基础零部件。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瓶颈,重点发展高可靠性精密轴承、高精度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大型铸锻件、高压柱塞泵、核级泵和阀门、高压液压阀、轴承密封系统、橡塑密封件等基础零部件;重点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智能仪器仪表、中高档传感器、微特电机、高精度高可靠性液压元器件和气动元器件及系统、比例、伺服元件及系统等。发展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量仪和防爆、高温、大气检测、核电用、风电用等特种检测仪表。发展大型精密模具、高档模具标准件,高效、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高档精密磨料磨具等。
五、重点任务
(一)推进装备高端发展,提升供给保障能力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推进高端装备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系统性、协同性研发攻关,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整合,规划建设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依托高端装备特色和示范产业基地,推动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的高端装备特色产业公共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高端装备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扩散应用等全流程服务。鼓励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支持产学研用多领域加强需求对接,构建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
加快高端重大装备研制。实施高端装备创新研制赶超工程,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高端专用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领域,招标组织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全球标杆开展高端装备自主研制攻关,加速突破产业发展共性瓶颈制约。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发展共性需求,继续推进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研制并示范应用一批智能化、集成化、成套化重大设备。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面向用户企业开展应用型开发,创新研发一批柔性制造单元、工业机器人制造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成套装备,推动用户企业装备升级。
提升装备基础发展水平。依托工业强基工程,推进高端装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工程化、产业化。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基础工艺创新体系,加强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力量建设,开展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关,改进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关键工艺水平。加强工业基础标准的研究、试验、验证,建设一批装备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平台,推动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检测设备等,提高装备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指标。
(二)推进行业智能制造,提升发展质量水平
推动装备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引导高端装备骨干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提升装备数字化设计和产业链系统研制能力。推动关联企业软件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共享,搭建网络协同研发平台(云制造),实现协同设计、协同研发,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在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创新试点,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加快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加快建成一批装备制造领域示范智能车间和示范智能工厂。鼓励企业开展装备制造工业云计算、工业数据存储与共享、工业大数据处理及挖掘、装备工业软件应用、传感器网络应用等服务。鼓励企业搭建产品远程监测与诊断平台,完善产品智能维护系统,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远程状态管理和现场技术支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鼓励装备企业建立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备品备件等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从原材料、零配件到整机等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及业务流程一体化集成,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升供应链协作效率。
加快应用自主智能装备推进企业装备升级。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大力推广应用省内自主品牌智能制造装备,促进企业生产装备数控化、智能化更新换代。鼓励企业采购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数控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自动化专用设备等先进装备,鼓励企业集成应用集散控制、制造执行、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智能技术装备,鼓励企业运用软件系统、通信技术对现有生产装备进行适应性、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应用焊接、装配、涂装、分拣、搬运工业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实施智能生产。建设以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系统集成服务商以及智能制造应用企业为重点的智能制造服务联盟,搭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推动“装备制造业+互联网”创新。加快装备制造业与物联网深度融合,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开展装备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试点,通过龙头企业培育、重点项目引入和工业电商转型,引导装备制造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的生产组织创新、满足个性需求的制造模式创新、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及营销模式创新、支撑智能绿色的生产运营创新、支撑全业务全流程互联网转型的集成创新等模式创新,带动装备制造企业向新型网络化生产模式转变,实现装备“云制造”。
(三)推进领军企业培育,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做强做大领军型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资本运营,通过兼并重组、资产收购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做强做大主业,补齐发展短板。推动重点企业收购境外研发资源、优质资产、优势品牌和营销网络,充分利用国外人才、技术和市场优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引导重点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担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为客户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
培育做优行业“小巨人”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大力培育发展专业特色鲜明、技术含量较高、配套能力较强、市场前景较好的科技型“专、精、特、新”行业“小巨人”企业,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专业制造、精益生产、集约经营,打造一大批行业隐形冠军。支持装备制造领域的初创企业孵化,引导企业开展紧密分工协作,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培优扶强品牌企业。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鼓励打造拳头产品,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全面提升江苏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特色装备产业集群和特色装备产业基地实施区域名品名牌培育工程。支持自主品牌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收购国际品牌,促进品牌国际化。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力度,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
(四)推进空间布局优化,提升特色发展水平
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全省三大区域功能布局,推进错位互动发展,完善区域协作机制。以加快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和创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突出苏南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注重原始创新,形成全球知名的产业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引领发展区。苏中地区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突破部分领域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优势产业集聚区,提升在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分工中的层次和地位,与苏南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在更大区域、更大范围内形成全国装备制造业带动发展区。苏北地区充分利用江苏沿海开发机遇,突出引进合作发展,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探索合作发展新模式,培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尽快成为有影响力的特色装备制造业示范区。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各类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按照“实施重大项目—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产业链式聚集—打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在空间布局上引导装备制造领域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和合作,提高产业的规模效应以及整体协作能力。沿沪宁线地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集群;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海工装备、重型港口机械、海岛建设装备等产业集群;沿江地区重点发展高端船舶、数控机床、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集群;沿东陇海线地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风电装备等产业集群。
健全产业基地服务功能。发挥地方政府和各类开发园区的主导作用,加强高端装备示范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以产业链为纽带,建立健全各类特色产业基地技术研发转化、资本运作、信息化、现代商贸物流等市场化平台,形成由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产业协作共同体,推动产业集群内生协同发展。强化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金融等载体功能。
(五)推进对外开放合作,提升市场拓展能力
加快装备制造产能合作。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分类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推动工程机械、新型电力装备、轨道交通、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等重大装备“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认证合作,积极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国际化,开展装备制造领域标准比对分析、外文版翻译、标准互认,推动我省装备技术标准走出去。支持我省企业与大型央企或境外跨国企业联合开展境外合作工程项目,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重点企业“走出去”步伐。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全球生产布局,推动企业海外兼并重组、建设海外研发和营销中心、参股或并购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推进巴西江苏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与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家或地区开展产能合作试点,着力打造产业转移与对接合作示范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或同行企业抱团走出去,在海外布局完整产业链。
提高装备制造“引进来”水平。聚焦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强高端技术和设备引进,鼓励机器人、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跨国公司与省内企业开展合作,在省内设立各类技术研发创新机构,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支持和促进省内企业与央企进行资源整合和产业合作。积极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江苏创新创业,为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持续发展水平
加强行业绿色改造升级。鼓励企业采用智能化成套装备、全自动化生成线替代手工或半自动化生产线,改造现有基础制造工艺流程和组织方式。鼓励企业采用余热利用、有毒有机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回收利用等低碳节能、清洁安全、循环利用的成套工艺技术装备和节能环保型锅炉、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先进高效装备,推动源头减量、减毒、减排,实现生产制造过程的绿色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继续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治理装备技术发展,满足环境保护需求。
推进装备再制造发展。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装备产品设计方案,促进装备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失效产品拆解清洗、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修复、加工、质量检测与性能考核等再制造生产关键环节,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产业化步伐,尽快掌握、推广一批逆装配、可修复等核心关键技术。以汽车零部件、内燃机、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再制造为主体,培育具有较大规模的再制造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再制造基地。
引导装备企业规范发展。加强行业规范管理,落实铸造、电镀、热处理、紧固件、内燃机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运用行业规范、行业标准、差别电价水价、补助资金政策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管理,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统筹协调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切实推动规划贯彻落实。省级层面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地方经信部门要结合本地发展特点,认真贯彻落实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明确推进举措,加强工作协调,确保规划稳步有序推进和实施。
(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免征进口税收优惠、增值税转型、出口鼓励、节能产品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首台(套)保险补助等政策,支持装备工业转型升级。创新运用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引导资金,支持高端装备赶超研制、首台套装备示范应用,推动自主创新重大装备产品拓展市场。主动对接国家高端装备创新、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各类重大专项支持。
(三)强化项目示范引导。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实施,组织开展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应用示范、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等各类示范工程项目建设,聚焦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强政策精准扶持,放大项目示范效应,引导企业主动转型升级,提高规划实施质量和成效。
(四)引导金融创新支持。发挥省工业和信息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建立民间资本与装备制造业项目对接机制,支持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资本参与装备制造业项目,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式服务。
(五)加强专门人才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政策,推动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端人才梯队建设。组织实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海外人才招引专项行动,继续发挥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等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各类高端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发挥省内高等院校、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开展人才的订单式、专业化培养,加快建立高成长性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撑。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高端装备细分行业领域加强协作,建立行业联盟等中介服务组织。鼓励行业协会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诊断、技能培训、科技信息服务、行业标准制定、成果产权交易等各类服务,促进企业提升发展。积极利用行业协会平台,宣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技术标准等,加强对企业技术进步、投资、经营决策方面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分享到:

 
版权所有:江苏机械门户网  苏ICP备14020118号-1

该网站由小贝网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