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图文 |
|
|
|
|
南京第二机床厂 工业文明火红燃烧的岁月 |
| 内容来源:中国机床商务网 浏览次数:2267 更新时间:2018-01-16 | 文艺作品里,乡村记忆往往飘散着袅袅炊烟,时间随着茅草屋顶顺延下的雨滴而流动……那么城市记忆的根在何处?对于很多人来说,青春是和工厂岁月一起跳动的,在那个工业文明火红燃烧的年代。今年86岁的屈志超每每来到南京国家领军人才创业园,都会想起三四十年前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那是属于“二机”人的荣耀和芳华。
一家草棚和铁皮房的企业 屈志超说的“二机”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南京第二机床厂”。 1974年,他调到南京第二机床厂任党委副书记,那时距离1959年建厂过去了十余年。这座“年轻”的工厂最早可以追溯到1896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创建江南银元制钱总局,民国时期还设立了江南造币厂。 屈志超刚来二机时,厂里1500人,年产值1700万,主要生产加工齿轮的机床。“你们年轻人没见过的,那时候的厂房还是草棚和铁皮房。”他告诉记者。 计划经济时代,全国的工业生产有地域布局。“比如重庆生产滚齿机,天津生产插齿机。我们厂嘛,”屈志超抽了根烟,“只是一个地方企业,主要生产辅助机床,就是齿轮做好以后给齿轮削边打磨的机器。” 然而,辅助机床的需求有限,工厂不足以养活所有工人。二机率先打破了这种全国范围的布局平衡。为了迎合需求、生存下去,大件机器滚齿机、插齿机也成了厂里的产品,这种市场经济的苗头开始在厂里生长。而这同时也引来了其他方面的责怪和挖苦。“人家会讽刺我们说‘二机还真是什么都能干’。可是我们能怎么办呢?不然养不活这么多人呢!” 从被挖苦到成为全国行业标杆 “上班不忘七件事,下班坚持五步走。”今年86岁的殷道平回忆起了40年前的企业管理,他曾经是二机的办公室主任。“整顿之后,我们不仅建了新厂房,而且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优化企业管理。”很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扑面而来,节节攀升的市场需求量也反映在了工厂的年产值上。上世纪90年代,企业的效益稳步提高,“产值、利润等各项指标在全国都能排在前五。”殷道平说道。这也赢得了行业的尊重和仰视,不断有企业前来参观。“用现在的话来说,来参观都得预约。” 从被挖苦和责怪,这个地方市管企业一跃超过很多同类部级企业,在一些全国重要会议上,二机都成为了标杆企业。那是二机最辉煌的时候,员工最多达到4000人,年产值超过2亿。那时候南京盛传一个口号:“内学二机,外学邯钢。”“每一个二机人都很骄傲自己的身份。”殷道平说道。 改造成国创园老厂房全部保留 然而,从辉煌到没落却也是历史趋势。原总务处长王和平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后期,二机每况愈下。困境中的1998年前后,工厂开始走下坡路,企业改制也没有挽回日渐式微的局势。下岗的职工开始越来越多,2年之内从4000人猛跌至2000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屈志超从党委书记兼厂长的位置上退休,此后听闻企业改制后继续衰落,灰心丧气十几年不再过问二机。他在二机工作了二十余年,亲眼见证变化。“很失望吧,所以别说回来看看了,想都不敢想了。”不忍心看到曾经的光荣跌落摔碎的样子,于是二机成了他离开后的一个伤疤。直到这几年,得知二机已经转型成为国创园,从一个工厂变为创业人才集聚地,他才回来看了看。 据了解,南京国创园占地8万平米,2013年10月份正式开园。目前,国创园入驻企业接近200家,员工共有3千人左右,以20-30岁的年轻人为主。据介绍,园区企业每年销售额达20亿,利润超1亿元。40多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厂房全部保留,工业遗存随处可见。废旧零件改造成长椅、5层立体车库,可谓创意十足。 南京国创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成介绍,秦淮区正在以国创园为核心,打造23万平方米的来凤街文化创意街区,推动周边片区的旧城改造。 | 分享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