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性实体经济大国,且地位不断加强。但是,我国还不是一个世界性实体经济强国,实体经济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虽然具有庞大的实体经济供给数量,但供给质量不高,无法满足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还存在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从大到强转变的重大任务。为此,需要深化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以从产业、企业和产品三个层面入手,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促进实体经济从大到强的转变。
(一)在产业层面,协调发挥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作用,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实体经济产业结构高级化
从产业层面看,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意味着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提高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持续成长的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业不够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不足是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供给质量问题的突出表现。破解这一难题,可以从两方面发力:
一方面,要协调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作用和更好地发挥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工作着力点应该更多地放在培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上,放在培育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公平市场竞争环境上,注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促进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促进我国经济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和快速转换。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实体经济各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共性质量服务水平。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存在体系不完全、链条割裂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亟待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加强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共性质量服务水平的关键是加强和提升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这具体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内容。
(二)在企业层面,积极处置“僵尸企业”与大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结合,完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提高实体经济企业的整体素质
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供给质量表现在企业层面的主要问题是,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优质企业数量不够,尤其是世界一流企业还很少,等等。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了快速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从资产规模、销售收入等规模指标看,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7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国上榜企业达到115家,仅次于美国。但是,我国企业更多的是规模指标占优,而在创新能力、品牌、商业模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从资产收益率、企业利润和人均利润等指标看,我国上榜企业还与欧美国家的世界500强存在明显差距。这表明我国还缺少真正的世界一流企业。另外,近些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许多企业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而市场又不能自动出清,形成了众多的“僵尸企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解决当前中国企业素质结构还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问题,就要加大力度处置“僵尸企业”,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从企业层面切实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
(三)在产品层面,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相结合,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
从产品层面看,要提高我国实体经济供给质量,就要增加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进而提升产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能力。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产品总体供给质量还有待提升,产品档次偏低,标准水平和可靠性不高,产品总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较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围绕提升产品供给质量,企业必须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激发企业家精神与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相结合,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奠定制度基础、技术基础和文化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既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专注实体经济发展的企业家,也要有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
当务之急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和现代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制度设计,这既包括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等能够激励企业家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上的体制机制,又包括职业培训体系、薪酬和奖励制度等方面的激励现代产业工人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制度体系。通过激励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逐步引导行为习惯,最后形成超越制度的体现为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只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专注实体经济发展的企业家,以及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业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中国才能制造出更多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创造出更多世界著名品牌,从而提高产品供给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