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从当时的《京都议定书》及美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敏锐地关注到,利用太阳能技术打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市场前景和社会效应都无可估量。当年,高纪凡创建天合光能。20年后,这家企业做到了光伏组件全球销量第一。
高纪凡说,创业初期的一件小事让他至今难以忘怀。2002年,天合光能在西藏援建了40座太阳能电站。高纪凡清晰地记得第一座电站通电时的情景,“当电闸推上去、灯亮起来,电视屏幕出现画面的时候,小山村沸腾了,西藏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电灯的那种兴奋让我终身难忘。这让我有一种‘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20年来,从小变大,由弱变强,从1.0时代到3.0时代,天合光能逐渐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公司电池制造部高级总监赵金强表示:“去年,天合光能正式开启3.0新时代,努力成为全球能源物联网的引领者,智能化成为天合的重要战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天合光能正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化转型,降低成本,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在天合光能常州厂区,我们了解到,天合光能在不新增建设用地、不增加建筑面积的前提下,购置设备202台(套),改造设备257台(套),重建常州厂区的C3、C4、C5电池车间以及M4、M5、M6组件车间,成功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产品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智能工厂。
赵金强说:“近年来,天合光能不断投入‘真金白银’,大力完善智能车间硬件设施。常州厂区建成后的智能化车间,人工效率提升300%以上。原来生产500兆瓦产品需要近千个劳动力,现在只需200多人。天合光能借助智能化的‘东风’,高品质地扩大了产能。”
发挥智能设备效力,离不开海量数据驱动。天合光能从2010年开始,在个别车间尝试应用制造执行系统,目前已形成覆盖所有工艺节点的天合制造执行系统。天合光能还投入约5000万元建立业务支持、生产管理、基础建设、信息安全四大信息模块,全面提升公司生产制造与经营决策的智能化。在实施智能化战略后,天合光能各车间生产过程可实时调度管理,生产设备运行状态指标能实时监控,并能进行故障自动报警和诊断分析。
光电转换效率是衡量光伏电池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去年,天合光能将智能化引入光伏车间。第三电池车间工艺主管刘寅介绍,“我们在光伏电池片转换效率提升上遇到瓶颈,引入‘阿里云ET工业大脑’后,通过物料数据、设备参数、MES系统数据等深度分析,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优化设备参数,提升电池片转换效率,A品率一举提升7%,预计可提高年利润数千万元。”
去年12月,凭借在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突出表现,天合光能在“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获得有“云端奥斯卡”之称的“2017云栖奖”。
今年,天合光能携手IBM,实现对全球九大制造基地的海量光伏制造数据的存储整合以及集中统一管理,天合光能的数据管理如虎添翼。
走过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20年,天合光能的“定海神针”在哪里?“创新始终是天合光能战略的核心。”赵金强坦言,天合光能是龙头企业,必须迎难而上,为行业进步做贡献。设立在天合光能的“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光伏行业仅有的两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建设了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累计18次创造刷新晶硅太阳电池效率、组件功率的世界纪录。
在天合光能的版图中,未来将要打造“发储配用云”一体化的能源物联网解决方案,以智慧能源云平台为基础,打通能源发电、储能、配网、用能端,让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以及能源设备,在互动、共享的智慧能源网络里相互连接,实现能源互联一体化管控,为用户提供各类智慧、高效的能源服务,高纪凡认为,“这才是未来智能光伏的终极解决方案。”
许海燕
【专家点评】 天合光能的发展已经进入3.0时代,以智能化为重要战略,从智能工厂到“工业大脑”,耗费巨资打造智能制造全链条,天合光能逐步探索出一条从 “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之路。从其发展历程看,天合光能一直在扮演行业领跑者的角色。
智能光伏时代的来临,给了中国光伏企业站在新的更高历史平台的机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能源变革和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必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以天合光能为代表的中国优秀光伏企业,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王树华(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副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