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第三届“江苏智造”创新大赛徐州站两化深度融合类企业项目专场圆满收官。本次大赛以“工业互联 智造未来”为主题,重点关注制造业企业在两化融合方面出现的新模式、新业态,参赛项目纷纷针对企业乃至行业痛点,以智能化手段改造提升“江苏制造”。最终,徐工集团、南京晨光等5家企业成功晋级前五强。
省经信委企业信息化处副处长钟维亚表示,大赛开展的初衷是发掘、培育一批值得推广、扶持的优秀项目。而赛场上,一张关于江苏智造的大型工业互联版图正在悄然形成。
两化融合制造业成效彰显
营业收入增长不到10%,但净利润增长超过60%。这是怎么做到的?江苏欧密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焦长平给出了答案:信息化管控。焦长平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为1710 万元,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信息化改造能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收益。
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程信息化副主任汤浩舟表示,优化流程和组织、生产物流和管理,甚至人员的工作量都是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采集并处理完成的。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提升、成本的降低都是企业在两化融合上能够看得见的直接收益。“一套支撑IT建设可以完成多个应用系统的实施应用,信息化承载了公司集成产品开发业务的全面落地。”
说起徐州站,就不能不提本次比赛的场地——徐工集团铲运机械事业部。作为江苏乃至全国两化深度融合的标杆型企业,本次比赛也让各路“英雄”看到了徐工集团这一“大国重器”制造者的风采。
对于两化融合,徐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部长付思敏用“受益者”一词表达了观点。“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流程信息化。以审批环节为例,办公云平台能实现流程的平均审批时间22.6个小时,协同效率大大提升,降低管理成本。”此外,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系统推进,在产品研发设计上,缩短研发周期,产品升级效益更快;在智能制造方面,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企业运营成本有所降低;在市场服务方面,利用智能化产品开展远程服务,实现了精准远程指导。
先系统化运作而后发“智”人
两化融合是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对于不少中小型企业来说,两化融合还有更为具体的意义:系统化运作。
“通过自动传感器把数据采集到信息系统中去,系统进行自动抓取和分析,对于我们进行小批量生产的企业来说,能进一步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有利于控制成本。”南通昌荣机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电梯细分行业——绳头产品的制造型企业,公司人事行政部部长李坤告诉记者,在绳头这一细分领域,公司已经实现国内占有率47%,位列行业第一,且公司90%的客户是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品牌。公司的核心产品电梯绳头系列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像我们纯机械制造类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通过信息化手段,未来对于我们逐渐强化市场服务,最终输出企业价值,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李坤说。
江苏亚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副部长张培也表示,公司的云生态系统项目就是希望建立研发、生产、管理、销售于一体的云服务平台,融合PLM、ERP等核心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智能制造全流程管控,成立离散制造行业的智能制造“新龙头”。
深度融合“超链接”智造未来
制造业企业要想实现提质增效,离不开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推进。付思敏介绍,徐工信息化工作的历程就是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伴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时代发展而推进:2008年,启动信息化整体提升工程;2014年,率先在行业内成立信息公司并开始运营;2015年,启动推进工业互联网工作;2016年,围绕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制定一系列行动方案;2017年,发布实施徐工集团智能制造方案……截至目前,徐工已构建了11个江苏省智能化车间以及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系统,拥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
“总体而言,整个发展过程层层推进,围绕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立体化、系统性地不断推进。”
此外,付思敏还分享了徐工在两化深度融合上的“秘诀”:“首先,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公司对信息化投入保持持续性的高标准。其次,融合创新、做好顶层设计,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产业的特点创新型设计好自己的规划,不能照搬照抄。最后,全员参与、培养队伍,针对如何提质增效,系统地进行两化融合推进工作,通过项目推进系统建设、通过项目锻炼队伍。”付思敏表示,未来徐工集团还会通过工业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实现产业多样化、产品智能化、制造服务化,和更多优秀的装备类制造型企业一起为江苏智造提供可推广复制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