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门前池水清澈,鱼儿三五成群。不远处,葱郁的灌木丛形成屏障,涂有光亮彩漆的“无烟”烟囱清晰地映着湛蓝的天。若不是大门挂着的醒目招牌,记者很难相信,这里会是一座钢铁厂。
江苏“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号角吹响已久,位于产业结构“末梢”的传统制造业如何克服能耗高、排放量大、附加值低、环境支撑难以为继等一系列羁绊,谋求绿色转型?近日,记者走访江苏各地,看传统制造业怎样“华丽转身”。
污水零排放,烟囱不排“烟”
作为最主要的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生态负荷,以最高的转换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向社会提供足够数量且质量优良的高性能钢铁产品。生态优先,绿色转型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江苏永钢集团污水处理一厂的总控室,实时显示着污水回用水质的酸碱度等各项指标。中水冶炼、净水(除盐水)发电、浓水(含盐水)冲渣……经过沉淀、过滤、反渗透等处理,永钢集团实现了污水零排放。
“经过预处理的中水就已经环保达标而且能养鱼了。”集团下属联峰实业集团总经理张刘瑜告诉记者,污水经过预处理,大部分的悬浮颗粒物就可以被去除而达到回用要求。而预处理后的中水经过超滤膜和反渗透膜除盐等核心处理工艺,产生的净水将送至发电厂,浓水则可以作为高炉冲渣的补水使用。
76个单元循环水系统,日循环用水量437万立方米,永钢集团现在已经成为当地绿色转型的先行者。不仅如此,经过活性焦脱硫技术处理后,烧结厂烟囱排出的气体已经和空气的成分接近,“经过这样的处理,产生的气体还可以直接用于工厂再加工,完全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江苏钢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超低排放钢铁产能超过2000万吨。”省钢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陈禹表示,15批次近500家重点企业的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倒逼全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提升、行业用电比重持续下降,钢铁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江苏是全国钢铁第二大省,近年来江苏钢铁企业按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的创建要求,在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7年、2018年,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97家、绿色园区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木材厂运用专利,效率提高近十倍
清新的木香扑面而来,改进后的旋切机稳定运转,经过蒸煮的木板整齐排列……在宿迁市沭阳县最北部的桑墟镇,全国最大的模板生产企业金森源木业有限公司正火热生产。
“以往的锯切技术无法避免每张木板3毫米的浪费,而我们的‘厚芯旋切’技术不仅减少了20%的浪费,还解决了木材变形的问题。”返乡创业青年、金森源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庞树贵介绍,原先的旋切技术只能产出1毫米的实木板,这极大地限制了木材的用途。“经过我们改进的厚芯旋切技术能旋切成10毫米的板材,可直接用于实木地板、墙板等。这同时也避免了多层板用胶导致的环保问题。”
两年前,公司再次投入4000万元用于技术改进,生产效率提高近十倍。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改进后的旋切机,直径60厘米的原木变成1.22米×2.44米的木板只花了一分钟,而以往的传统工艺则需半小时。
上世纪80年代,桑墟镇老庄村诞生了全县第一家木材加工企业。经过30多年发展,如今木材加工业已成为沭阳县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也是全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木业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机改投入和品牌建设等环节加强市场研判、品牌营销和推广,目前拥有整木顺心板、阻燃板等‘明星’产品,为全行业瞩目。”桑墟镇党委书记姜若鸣说。为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发展,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今年年初,桑墟镇财政设立5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推动30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0项。
零部件再制造,性能不输新品
机动车报废后怎么处理?相较于拆成固废垃圾而言,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它进行再制造,使其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显然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在位于张家港的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经过拆解、清洗、检测、再制造加工等程序,废旧电池、发动机、变速器、前后桥等大量零部件得以回炉重造,获得新生。“再制造的零部件性能不低于新品,价格只有原先的50%-60%。”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助理郑勋介绍。目前,基地已入驻汽车发动机、光学镀膜机、半导体设备等领域的再制造企业20余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检验平台。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按照国际上平均4%至6%的报废比例,未来汽车报废规模非常庞大。”郑勋认为,再制造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废旧产品剩余价值的最佳途径和最高形式。再制造无疑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制造业模式在产业和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已经难以持续,需要走新的道路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从外延扩张的老路转向内涵提升的新路。”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外延式发展的方式致使我省的土地、能源等要素支撑难以为继,必须要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道路。“科技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要致力于技术提升,着力发挥技术改造的作用,全面提高技术装备的水平,使我省目前规模较大的制造业门类在生产能力和水平上有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