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如果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在一起,就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日前,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与中国经济新动能研讨会暨《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数字化、智能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数字化、智能化未来的发展会很好。
黄群慧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除了影响供给方还影响需求方,但是疫情带给供给方的冲击更重要。供给方三个层面,一个是劳动力,一个是企业,还有一个是产业。 从劳动力来看,有两个效应,一个是“断崖效应”。根据估算,2020年社会员工全年工作时间会减少10%左右,相当于二三十天都不能工作。一个是“替代效应”。疫情影响下很多企业无法开工,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职业替代,一些劳动被另外一些劳动所替代。
从企业层面来看,受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现在开始复工复产,但企业供应链受到了巨大影响。原来是国内,现在是全球供应链,所以复工复产是一条艰难的路,因为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各方面的。
从产业层面来看,供应链中断对全球化影响很大,甚至说是压倒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全球化要平衡安全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因为经济全球化是效率的选择。
黄群慧分析,产业链如果加快数字化转型,就有利于在效率和安全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以前老的工业化基础设施已经不适合了,因为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必须是新型工业化,只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就意味着符合转型升级的要求。而“新基建”是把数字化、智能化等作为基础设施来推进,因此应该把“新基建”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新基建”应该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设施;第二,“新基建”应该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设施;第三,“新基建”应该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关键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短期疏困。疏困不是金融刺激,而是主要靠财政疏困。第二个是长期创新。数字化技术创新和基础制度创新,包括全球化规则等都属于制度创新。“如果不考虑制度创新,数字化技术有利于减轻疫情带来的冲击。只要是符合转型升级的要求,就可以进行大量投资。”黄群慧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