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安市种粮大户黄敏在展示农机上加装的自动导航系统。新华社记者 陈春园 摄
春耕时分,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畔的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喻莹正忙着维护保养农用无人机。
喻莹这辈农村年轻人大多数不愿留在农村种地,热衷于跑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挣工资。喻莹选择了留下,在当地的农业公司种水稻。
与父辈们相比,喻莹基本上不用“双脚下田”了,而是操作无人机、无人车等新型农机种植水稻,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劳动效率成倍上升。
喻莹说,1月初,他和同事两人各操作几台无人机,把3000多亩油菜播种完。“如果以后都用无人机、无人车耕作,城里的年轻人也会爱上种地的!”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国出现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年轻人不愿务农的现象,加上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迫在眉睫。
近年来,农业无人设备和智能技术逐渐在中国农村地区应用和推广,中国几千年来沿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劳作,耕读传家”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向终结,喻莹和中国亿万农民正在经历“机器换人”的历史性转折。
喻莹所在的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江西建立了首个“万亩智慧示范农场”。每逢春耕,4台无人机就忙着飞播作业,单人单机每天可以播种400亩,效率是传统人工直播的二三十倍。几台插秧机也跟着上阵,1万多亩地三四天就播完了,既抢了农时,还节省了一半成本。
公司副总经理肖继人说:目前,公司已实现了耕地、播种、追肥、除草、收割,全程“流水线”机械化作业,26个人就可以种1万亩地。
作为中国农业大省,江西很多农村地区都建立了农业生产“智慧大棚”,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对水稻秧苗、蔬菜水果的生产环境进行监测。种植人员只要通过手机联网监测,就能知道果蔬秧苗是否缺水、缺肥;直接点击操作,棚内的水肥一体机就能自动进行浇水、输送肥料,大量节省了人工,提高了种植和管理的精准度。
在湖南岳阳,一些年轻创业人员已经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研发出专门针对龙虾养殖的“无人船”;“鸡脸识别”“AI养猪”“农业物联网”……农交会、农博会上不断涌现一个个新名词。现在,“无人农业”已如“星星之火”,正在中国农村掀起“燎原之势”。
资料显示,目前无人化大田种植在北美、西欧已具备基础,日韩处于萌芽阶段,无人化设施栽培在欧美日已较为发达。在中国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全国各行各业正抢搭这艘“巨轮”,驶向全球“无人农业”的“蓝海”。
江西高安市石脑镇“90后”种粮大户丁旦在自家的大米加工厂文化墙前留影。
2018年,江西“90后”种粮大户丁旦招收了9名年轻人组建了自己的农机团队,先后购入5台旋耕机、5台插秧机、6台收割机、3台无人植保机,探索全程机械化种粮。他坚定地说:“未来种地必是农机的天下!”目前,中国积极参与“无人农业”的主力军是年轻人。
2020年,华南农业大学项目团队基于项目成果在国内首次创建了水稻无人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2020年12月,广州创新企业极飞科技发布了新一代农业科技产品和应用场景,包括R150农业无人车、2021款农业无人机以及真正可落地的AI技术,将开启农业生产活动的定制化作业时代,为农业带来巨大变革。同年,极飞科技再获12亿元人民币融资,资本市场积极投入农业创新,给予农业科技企业有力支持。
作为“无人农业”发展最快领域之一的无人机行业,近几年已经诞生了数十万“飞手”,而且许多职业飞手已经开始转型成为农业服务、管理专家。“碧桂园”“北大荒”等国内大企业近年来也纷纷涉足“无人农业”生产、科研领域……
中国政府对“无人农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农业农村部确定推动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农机、农业机器人等新装备在规模种养领域率先应用,并且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智能化改造。
目前,中国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已取得明显成效。其中,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技术研发应用,集成应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的农情信息获取技术日臻成熟,基于北斗自动导航的农机作业监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67%,300多个示范县率先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国累计销售各类自动驾驶农机装备和系统1.17万多台套,同比增长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