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曼谷邮报》近日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步入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各国劳动力资源不断萎缩,为应对前述变化,制造业领域的自动化大潮开始悄然兴起。
在日本三菱汽车(泰国)公司,各项成本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该公司总裁兼CEO熊谷村木说,“从统计数字来看,到2050年,泰国的劳动人口预计将减少多达26%。因此,我们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他认为,数字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正使高度灵活的物流和生产从概念变为可能,而且使用机器人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错误和危险。据他估计,花费在机器人上的投资可在3年内收回。
在泰国领先的电子元件制造商台达公司的工厂中,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自动化设备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那些需要精密装配或比较危险的工艺环节。比如,该公司生产线使用机器人来完成精准而繁琐的大量零部件拧紧工作,以此减少安全事故,降低故障率和残次品率,提高组装效率,确保“量质齐增”。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工“已无用武之地”。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预测,恰恰相反,由于熟练工人匮乏,未来10年将有超过230万个制造业岗位空缺需要填补。
台达公司总裁杰基·张就表示,虽然该公司目前近一半的生产工艺流程已交由自行研发的智能制造系统DSM完成,但负责在焊接印刷电路板之前检查组件是否对齐等工序,仍需要依靠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做。野村证券开展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尽管汽车和电子行业的机器人数量激增,但自动化向食品等工业领域的扩展并未取得太大进展。
报道认为,需要说明的是,自动化与人工并非“你死我活”的天敌,杰基·张指出,台达员工从公司推动实施的工业4.0进步中受益匪浅,工作技能不断提高,“通过融合机器人的精准高效与员工的聪敏智慧,我们得以加快制造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不仅是台达一家企业,“人机协同”而非“零和博弈”也是泰国未来追求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协作机器人(cobot)是在共享空间内与人类直接互动的机器人,与又大又笨重、需要安全笼的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协作机器人不但可以直接加装到原有生产线上与人并肩工作,而且成本较低,12个月即可收回投资。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占到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73%,亚洲更是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2014至2019年,亚洲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平均每年增长13%。2019年,在全球新部署的机器人中,三分之二安装在亚洲。自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9年,中国就安装了超过14万台工业机器人,虽然比2018年下降9%,但仍超过欧美2万余台。
2019年,全球制造业的机器人与人类员工之比(或称密度),为113台机器人对应1万名员工,亚洲这一数字为118台,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8%,是同时期美国和欧洲的2至3倍。新加坡则是世界上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国家,每1万名员工拥有918台。
总部位于伦敦的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预测,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每年将增长35万台以上。有分析指出,如果中国要在劳动人口减少、出生率降低的大背景下,实现2035年之前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一番,就必须让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IFR撰写的《2020年世界机器人报告》称,机器人的销售将在2021年迎来反弹,并且不迟于2023年就会完全复苏。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也认为,需求推动了企业对于自动化和数字化的需求。目前,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国,2019年产量为192820台,其中近一半用于出口,发货量占到全球3成左右。
泰国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在亚洲排名第6,位居东盟首席。目前,泰国机器人应用比例最高的是汽车和电子行业,分别达到50%和30%。尽管如此,该国近14万家工厂中,只有不到20%应用了自动化设备,而泰国工业部的目标是尽快将这一比例提升至50%。日本野村证券的研究报告称:“尽管泰国的自动化仍在发展中,但由于工资上涨和缺乏劳动力,该国的自动化潜力正在增加。”
JETRO驻曼谷办事处的制造业总监山口贤治表示,泰国政府已经采取各种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应用自动化技术。他建议泰方应当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尤其是培养大批技术过硬的系统集成专家方面下功夫,因为前者发挥着将自动化系统供应商与企业用户连接起来的关键桥梁作用。
山口贤治还希望泰国政府开展广泛宣传,让更多本土企业认识到实现自动化的好处与优势,比如无风险接触、24小时昼夜工作、人机协作所带来的安全收益,等等。
报道还称,泰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于2020年将之列为该国工业4.0愿景的核心组成部分,还成立了制造业自动化及机器人学院(MARA),并与全球顶级理工院校合作培养后备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