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疫情依旧在全球“肆虐”。在“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将面临哪些新趋势?
先来看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的新动向——
推动全球供应链本土化布局。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明显的负向冲击,供应链条越长,其断裂的风险也越大。出于供应链安全需要,美欧等经济体在疫情暴发后纷纷出台制造业回迁计划,促使跨国公司调整全球供应链投资,加速全球供应链向本土化布局。例如,新冠疫情伊始,美国和日本先后出台鼓励本国企业撤离中国的计划。随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医疗器械、医药物资等公共卫生安全行业依赖中国现象日益凸显,可以预期,疫情过后,欧美国家将加快推动制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生产供应的本地化,在这些产业全球供应链调整的示范效应下,可能会加速其他行业供应链趋向本土化发展。
强化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布局。随着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脆弱性的逐渐显现,跨国公司在收缩全球供应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供应链向近邻区域化集聚,原先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生产的工序和环节,将逐步回缩到一个国家或若干近邻的国家进行集中生产,从而在一个区域形成产业空间集聚化的趋势。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供应链的区域化格局进一步得到强化。
促进全球供应链分散化布局。跨国公司推动改变全球供应链结构以提升其安全性,具体措施包括促进全球采购多元化、分散化,包括增加中国大陆以外的采购来源地,增加或替换供应商/采购商等,降低从中国集中采购的风险,如在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其他亚洲经济体增加采购和生产。
那么,我国应对全球供应链布局调整应采取哪些对策?
加快推进制造业对外投资布局。为应对疫情可能带来的断裂风险,我国制造业企业须顺应全球供应链本地化的要求,围绕供应链关键节点、核心链条、重点区域,加大海外市场投资。企业在扩大对外投资时,要根据产业发展新形势新趋势以及自身技术状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区域进入,在建立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保持我国产业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持续自主可控。
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供应链韧性。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体系,增强重点产业和行业对全球供应链调整的适应能力。紧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契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全球产业链数字化、价值链数据化、创新链平台化和供应链智能化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提高我国供应链的控制权与话语权。
完善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供应链安全评估与风险预警长效机制,设立专门机构对产业链安全问题进行战略决策和部署;组成由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同参与的产业链安全评估委员会,建立产业链评估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开展持续、系统、科学的研究并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应对策略库;完善供应链评估和风险预警体系,定期进行模拟与研判,加强对影响供应链安全的突发事件进行科学评估与决策,切实提升我国供应链面对重大灾害和疫情时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