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与“科技服务强省”目标的距离,面对江苏无数创新型企业及居民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十四五”期间,江苏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如何再突破?
专家、企业家们与政府部门人士各有看法,但有两点是相同的。其一,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机制灵活、开放合作、协同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需再升级,重点是进一步提升科创载体建设水平、优化创业孵化服务,以培育更多的江苏创新“名企”“名园”“名城”。
江苏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期的一份报告提出了“十四五”的四个现实方向:
研发机构建设升级,进一步做强研发设计服务。加强省产研院建设,培育一批标志性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和研发型企业,鼓励地方政府、高新园区等引进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等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优势细分领域提供更高端、更具专业特色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
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实技术转移服务。以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牵引,按照“互联网+”“智能+”科技服务模式,打造全省统一开放的“科技淘宝”。
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优化。打造一批连锁型、平台型科技服务集团。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苏州自主创新广场、常州科教城等科技服务龙头集聚区,促进优质服务资源聚合发展。
磨砺创新的锐度,增加服务的厚度,两者加速融合,孕育出更强的推动力量。在业界看来,未来数年乃至更长周期,这将是江苏科技服务业再突破的最新“路线图”。
“自主科技创新”的锐度
科技服务业的锐度,首先需要在自主创新上实现。
自主科技创新,面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需求,是科技服务的“高海拔区”。而自主科技创新示范区集聚了最优质的科创资源,是“新型研发”的高地。在沿沪宁线、沿江、沿太湖三大经济核心地带,江苏的“创新示范版图”已然明晰。根据省发改委的规划,今年起将支持南京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苏州创建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锡常共建“太湖湾科技创新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继续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引领能力,并加强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其背景是,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出台,提出以“一体化”和“高质量”为导向,打造高水平“创新矩阵”。
据记者了解,省科技厅已有一系列旨在增强自主创新力量的新政策、新布局。譬如:为支持省级实验室改革发展,省科技厅正在调研起草支持江苏省实验室建设人才的“科研特区”政策,打造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又如:布局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药和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已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后者将建设南京和苏州双平台;围绕特种合金、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生态安全与健康等领域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织沿海三市围绕海洋生物利用与保护、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海上可再生能源等方向筹建省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光电材料、水生态安全与健康等领域立项建设4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再如: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等7家机构将是近几年建设的重点。
在江苏“十四五”创新版图上,省科技厅在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将以“揭榜挂帅”机制链接供需两端,促进技术成果与企业创新需求精准对接,引导这一创新机制体系化、常态化、专业化。据统计,2021年,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共发布技术需求4000余条、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成果)8000多件,促成60条技术需求、242件专利(成果)成交,同比去年分别增长177%、185%。2021年江苏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持续大幅增长,达到3013.56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筹备中的首届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已推动达成合作项目及意向600多项。
在国家与省级规划、政策的激励下,江苏各大科技强市的自主创新力量也在加快集聚,新机制、新模式不断呈现,众多兼具活力与实力的创新机构与企业不断涌现。
南京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围绕创新名城建设,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新医药与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智能电网等八大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突破性技术成果。大力培育梯次“科创企业森林”,构建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重点的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打造集群化“创新矩阵”。到2025年,培育打造4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万家。
江北新区是南京自主创新的最前沿。新区党工委书记邢正军坦言:“创新是江北新区最内在的基因。”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李金兵告知,生物医药谷最具优势领域,一是细胞与基因药物,二是脑科学,三是高端医疗器械,如基因药物、肿瘤消融设备、自主可控的放疗设备麒麟刀等。其“十四五”目标是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企业,每年注册上市新药和医疗器械突破100件。目前园区70%的企业属于研发类。新区企业强劲的创新实力与新区现有的科技服务水准密切相关。数量巨大且处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企业群体,催生了一批优质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服务企业,其中两家颇为典型——集萃药康、鼎泰药研。集萃药康专业从事实验动物模型的研发、生产技术服务,2017年成立后迅速成为国内实验小鼠模型龙头企业,今年4月25日正式登陆科创板。鼎泰药研是政府基金投资下市场化运营的动物实验研发外包机构,服务于新区乃至整个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研发。
作为全国制造业最强城市之一、传统产业民企的汇聚之地,“十三五”以来,无锡正持续加大新兴研发机构的建设。据了解,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已获重大立项支持,江阴市将与江苏省产研院共建长三角光伏太阳能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12月2日,全省首个科技创新领域的立法《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通过省人大表决。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朱华章透露,《条例》将用“最宽松的创新环境、最普惠公平的扶持政策、最有力的保障措施”促进无锡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推动无锡科技服务业增创新优势。
“高质量服务”的厚度
科技服务业的厚度,需要在“高质量”中沉淀。
“近年来,中心提升集聚能力,推动共享服务,高质量支撑创新型省份建设。”江苏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主任戴力新介绍。该中心紧扣“创新要素共享体系建设”这一服务目标,线上线下联动各资源单位年累计服务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超4万家次。仅2021年即面向长三角地区推出仪器共享、检验检测等企业研发急需的仪器设备近10000台套、服务产品超2000项。此外,该中心还持续探索大型科研试验仪器共享新机制,“共享服务机制”涉及分析仪器、电子测量仪器等15大类,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大产业。迄今,全省各地、各行业大型仪器资源入网超1.2万台套,虽受疫情影响,年利用率仍保持近80%。目前已凝练形成“相对集中+市场渠道+研发众包”“产业需求+仪器租赁+人员派驻”“自有机构+市场渠道+人员派驻”3种市场化运行模式。
南京江北新区堪称江苏高质量科技服务的“样板”。
在公共技术服务领域,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的能力与成果居全国前列。该平台副总经理李郭成介绍,成立四年来,平台科技服务收入与服务项目数量连续以超过50%的增长率快速成长,目前已搭建了生物医药集中监管平台、临床转化平台。一方面,该平台提供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大大节约企业科技创新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药物质量控制等业务领域,该平台集聚产业资源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在助推新区科创企业腾飞的过程中,平台自身不断探索创新,已成为近年来全市首个入选瞪羚企业的“国字号”。
不仅如此。近年来,江北新区科投集团还投资组建了基因与细胞实验室,共建南京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创新中心、南京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南京鲲鹏·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面向全国累计服务900余家企业。
在科技金融服务领域,江北新区同样不断创新。“十三五”以来,新区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与资本的深度融合,聚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交易转让、融资租赁、信托及证券化等新业态发展,创造了近十项“江北经验”。新区先后建成全国最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全国首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专业平台。江北新区科创集团人士总结道:“高成长性企业奔跑加速的背后,少不了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连续三年上榜市独角兽的世和基因,创立初期,缺乏启动资金和仪器设备,江北科投集团通过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为世和基因提供了第一台价值200多万元的小型测序仪,让起步阶段的世和基因有了良好的生存土壤。今年二季度,江北新区融资总额约20亿元,10家企业成功跻身“亿元融资俱乐部”。截至目前,江北新区今年入选南京市独角兽、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111家,居全市各区县之首。迄今为止,江苏类似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平台仍然较少,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南京江北新区的经验虽显得“超前”,但无疑是全省科技服务创新升级的标尺。
在制造业创新涌动的苏南城市,新型研发机构也正在加速成长。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面向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提供技术开发、检测分析、技术咨询等服务与产学研合作,主要服务于苏南区域泛半导体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核心服务对象,目前已服务企业超百家,服务金额达千万元。前不久,常州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技术服务公司获得了中浙高铁、瓦轴、洛轴等国内知名轴承厂家CR400BF齿轮箱国产化轴承试验验证订单。
【专家点评】
点评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 吕永刚
近年来,江苏科研与技术服务业快速成长,是最具活力的产业业态之一,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挑战。一是创新结构失衡。比较而言,中小型科技企业研发投入高、成效好,支撑江苏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全国领先,但量大面广的制造业企业科技投入普遍不足,特别是制造业头部企业对科研与技术的投入与需求均相对较低,与行业领军企业差距较大。二是机构质量不高。不少机构缺乏专业性,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方个性化、前沿性需求。三是人才结构失衡。高端技术经理人占比低,在科技创新领域则缺乏战略型科学家。四是“源头活力”不强。科技金融服务的区域分布高度不均衡,沿海、苏北等地进入产业突破期,对金融需求旺盛,但相应的金融服务尚未有效跟进。
推进科研与技术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技术服务产业化应用。构建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做强研发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大力促进专业技术服务与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提升服务机构专业性。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与技术服务领军企业,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专业化建设。三是拓展科技金融。鼓励引导科技金融组织拓展市场,加强对苏北、沿海等地开发建设支持力度,增强科技金融产业“源头活水”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