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挡不住科学家与企业家“双向奔赴”的步伐。近日,在省科协召开的“科创江苏”专项行动推进会暨会企合作对接会上,5个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和10个省级学会分别与被服务企业签约。
全面落实省委工作会议部署,“科创江苏”专项行动将通过院士协同创新中心、会企合作、省级学会联合体、区域科技服务团等产学研合作平台和模式,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共建院士协同创新中心,解决“卡脖子”问题
“企业急需院士专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院士专家的成熟技术也需要产业化落地的试验,因此双方都有合作需求。特别是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只有在产品试验、用户磨合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获得经验。”南京宁通智能交通技术研究院院长吴春颖告诉记者,此次公司与江苏智慧与绿色交通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签约,就低碳自清洁声屏障技术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搭乘‘科创江苏’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直通车’,可以触摸行业顶尖技术,对接外部生产单位,促进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近几年,省科协会同国家级学会和省级学会等,分别在南京、无锡、苏州等地打造22个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涵盖新能源、电子、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等各大产业。由两院院士、外籍院士等41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奔走在江苏大地上,推动解决48个企业“卡脖子”技术,推进72个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培训企业人才超3万人。
“我们组织院士和行业专家团队赴省内重大电力工程开展科技服务,针对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消纳、白鹤滩水电混合直流入苏等重点工程,指导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常务副秘书长李群介绍,2019年10月,学会组建由李立浧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挂牌成立江苏能源互联网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目前,中心已促成8项成果转化项目和5项原创技术许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把“服务企业”放在重要位置。江苏汽车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去年挂牌落地后,联合实施江苏省汽车电子“芯机联动”专项行动计划,经过多地调研走访,征集多家企业的30余项开发需求,并协助企业整合资源推进技术研发。
增设“会企合作”,科技和资本“共振”
从投石问路到批量处理,从单打独斗到会企联动,去年4月启动的“科创江苏”专项行动,正着力打造科学家与企业家“共事”、创新链和产业链“共轨”、科技和资本“共振”的新高地。
今年,“科创江苏”专项行动增设“会企合作”项目,通过在企业建立科技服务站、推动成立企业科协等方式,引导省级学会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加精准有效服务,打通服务企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我省企业科协总量达5300余家,位居全国第一。
6月,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科协梳理出8项重点技术需求,省科协随即组织10余家省级学会专家进行现场对接、把脉开方。“针对无人驾驶、车路协同、单车智能技术等,我们与计算机学会和人工智能学会进行头脑风暴。”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科协主席张学成说,对接会现场气氛热烈,学会专家为集团提供建议40余条,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近20个,省材料学会提供的防腐防尘加固于一体新型功能材料已经用在港口建设中。
企业提需求、学会送服务、科协搭平台、地方汇资源,通过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协作模式,科创资源正不断向企业奔涌。面向民营企业征集技术需求清单,省科协组织省级学会深入企业开展“健康养老”“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主题科技服务;组织多场全省民营企业科技联络员(首席专家)现场对接会,省级学会专家学者为40余家民营企业现场把脉,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打造区域科技服务团,促进科创资源下沉
为促进科创资源下沉汇聚,“科创江苏”专项行动还打造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科技服务组织——省级学会联合体。目前,“双碳”科创、智能制造、建筑工业化、乡村振兴等五大领域的联合体已就位,将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需求提供精准的科技服务。
“省碳达峰碳中和科创联合体将聚焦我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融入不同学科、领域、区域的资源,以加大专家‘广度’来提升创新技术‘深度’和经济发展‘高度’。”省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陈乐表示,联合体将建立“双碳”领域高端智库、加大科技咨询服务力度、助力行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以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的具体需求为破题点,“科创江苏”专项行动特别打造区域科技服务团。在近日举行的对接会上,三个区域服务团分别组织省级学会的专家和市县科协以及企业的代表们对接交流,共同探索合作路径。
“以苏北区域科技服务团为例,主要以‘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徐州为基点,重点面向苏北,辐射全省,与相关市县联合开展科技服务合作。”省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马立涛介绍,目前苏北服务团已经二次梳理“科创中国”数字平台现有的836条创新需求;为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精准需求匹配专家团队;还将举办“千名专家助千企”行动,联合开展科技攻关。
省科协副主席孙春雷表示,全省科协系统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科创江苏”行动,深化省会合作,汇聚高端资源;放大平台效能,加强技术攻关;精准对接需求,提高服务实效;强化因地制宜,打造示范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