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基础通常被界定为国民经济中各类产业的基础性产业链环节以及提供基础性支撑的一系列要素和环境的集合。由于其基础性地位和功能,因而是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和塑造可持续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和力量源泉。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
产业基础再造,就是要通过创新引领、系统设计、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和协同推进产业基础发展,重构与新时代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和相适应的产业基础,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从而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产业基础的概念内涵和产业基础再造的目标要求来看,一个符合产业链现代化标准的产业基础体系至少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产业类型的基础性。产业基础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或中间环节,而不直接与市场终端的消费者发生经济技术关联,如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要素和基础动力等。在信息经济时代,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被纳入,也成为产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决定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质量。
二是产业内容的系统性。产业基础既包括“工业四基”“工业五基”的内容,也囊括相关的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以及支撑产业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这些产业基础的具体内容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有机的、完整的产业基础体系。因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
三是产业技术的先进性。产业基础能力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而先进的产业技术源于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因而较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产业基础再造的内在要求,是衡量产业基础发展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强大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往往表现为:一批活跃的创新主体,较高的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和科研成果转化率,以及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等。
四是产业地位的战略性。战略性意味着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具有关键性、决定性地位,是产业链发展的“命门”所在,掌握了这些产业链环节,就意味着具备了核心技术自主权、产业链控制权、价值链收益支配权。以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制造装备、关键材料、国际标准等为代表的产业基础,已成为大国角逐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从而也成为未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五是产业竞争力的稳定性。一个稳固的产业基础体系,意味着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格局比较稳定和固化,进入壁垒高,产品市场和技术诀窍通常由少数几家先发企业掌控,后进企业很难挤入,因而往往具有完全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这种产业基础体系内,除了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或市场势力的跨国公司、国际大买家这样的“链主企业”之外,还有很多在产业链细分利基领域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隐形冠军”。
借鉴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产业基础发展经验,结合新形势下技术变迁和全球产业分工趋势,可以从“链主企业带动+市场需求激励+数字经济赋能+有为政府协调”四位一体角度来体现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中国特色”。
第一,加强链主企业带动,实施龙头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发扬产业链配套完备的产业优势,以及在某些细分产品领域、产业链环节和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优势,培育壮大本土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产业供应链上的重点企业,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推动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上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以重点基础产品和工艺的关键技术、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先进工艺、公共试验平台、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的“一条龙”应用为抓手,促进终端设备和集成系统与基础技术协同发展,建立产业链分工协作新模式。同时,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个性、精准、全方位、嵌入式的特色金融服务,不断强化产业链协作。
第二,加强市场需求激励,实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下的需求侧拉动创新。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通过政府采购、新产品消费税减免、加快研发成果的产业化等需求侧拉动的创新政策,推动创新资源、创业人才向企业集聚,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内生的动力机制、盈利机制和再投入保障机制,做大做强创新型产业。关键在于实施消除国内市场分割的制度创新和改革,促成国内市场一体化发展,实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从而扩大有效需求规模。
第三,加强数字经济赋能,实施智能制造态势下的数据驱动创新。立足数字经济基础优势,着眼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需求,以核心工业领域整体数字化建设为带动,突破一批核心数字技术、系统、部件和数字基础设施难题,提高数字赋能产业基础能力。通过联合攻关、产业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加快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高端传感器、基础数据库软件与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短板。围绕企业实际应用场景,加速突破先进传感、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共性技术及5G、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打造国际先进、安全可控的数字化技术体系。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
第四,加强有为政府协调,实施链长制下的产业政策服务创新。有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充当“链长”的角色功能方面。链长制的本质是要求地方政府并不是去主动干预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以及技术研发和创新等微观经济活动,而是在新发展格局下,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机制强化产业链的协调作用以及产业政策的创新服务功能。
“有为”应当体现于两方面。一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型,即从直接干预转向服务引导,从主导要素资源配置转向注重市场监管、平台建设、政策普惠转变,改革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表现为在治理理念、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上都要强调地方政府的服务创新职能,同时优化协调央地关系。二是产业政策转型,即从以产业扶持和培育为主的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向以维护竞争和促进创新为主的功能性产业政策,表现为在产业政策的内容、目标、对象、治理及协调等方面转变为强调创新服务导向,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和“扎根”。
(作者系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