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7日,由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和无锡市委联合举办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研讨会在无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设人才发展高地”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为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区域竞争力
如何全面认识科技自立自强?与会嘉宾畅所欲言,碰撞新知,共同探究理论新内涵,探寻实践新路径,探索发展新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马名杰认为,科技自立自强要放在“双循环”的背景下去考虑,是在新发展格局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要采取更加有力、更高水平的开放措施,来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科技网络,获得更多的科技资源,让中国的科技产品、科学技术走出去。
战略科技力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核心竞争力,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也都具有重要意义。怎么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孙福全提出7点建议: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体系、提升全链条创新能力、前瞻谋划和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构建开放创新新格局、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等。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战略科技力量又该如何建构?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说,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构成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要让它们在最大程度上形成共识,进而采取一致行动,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未来战略科技力量的工作环境复杂、任务多元,须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重大决策咨询机制、强调重大项目的统筹管理等方面着力推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让企业“唱主角”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任务,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如何突破?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万勤,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书记、教授申富饶分别介绍了各自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探讨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路径。与会专家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寻找科学的思路、准确的路径和方向,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要让企业“唱主角”。
“战略科技力量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王书华认为,在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相关任务时要考虑三点:一是既要关注当前,更要关注长远;二是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要发挥企业和市场的力量;三是既要关注硬技术攻关,更要关注软环境、软生态营造。
无锡芯朋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新坦言,国内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搞原创研发十分艰难,只有联合高校研究所进行深入合作,把他们的科研成果在企业做二次开发,才更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发展。现在企业和东南大学成立了前沿技术开发中心,与复旦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展开合作,希望通过企业在市场上的一些信息和优势,牵引学校资源往市场需要的技术方向进行研究和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一定是在一个很大的产品上,很可能是一个关键的零部件,所以我们既要发展科技领军企业,还要发展数量更多的、在某一个关键环节上、在某一个关键零部件上有突破的优秀科技企业,也就是专精特新企业。”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徐康宁表示。
亟需构建适应现代化目标的创新生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主题研讨会上,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恒宇总结了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企业创新的重要特色及经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寿仁介绍了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探索与实践……这些精彩分享都给与会嘉宾带来诸多启示。
江苏要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还需进一步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就这一主题展开的高端对话中,产学研政各界进行了多维度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主任吴有生认为,从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达到科技自立自强这一角度来讲,创新生态最根本的要素有四个方面:服务重大需求、瞄准科技前沿、依靠深度融合、产生应用实效。他归纳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从创新转化为自立自强的必要条件,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正彪看来,创新生态有人力资源、创新的环境和文化、创新的条件、科学的评价这几个关键要素。“要给科研人员更多精力和时间用于创新,而不是忙于竞争申报项目,拿到了项目就忙着总结、汇报、评审。”
在江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琪看来,政府要做好引导、服务和保障,要营造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导向鲜明的政策环境、活力迸发的人文环境、亲而又清的营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才能让企业感到安心、顺心、贴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