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光伏业再度火热,其热度之高,几乎超越此前所有的高峰期,而且,这一热潮仍在继续。
光伏业为何再一次火热?其中蕴藏了哪些“变量”与“恒量”?作为曾受政策变化影响最大的新兴产业,如何在跟随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同时解决“扩张-过剩-收缩”的被动周期循环问题,从粗放式、运动式的发展“进化”到精益、科学的发展?本报记者采写了一组报道,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今年以来,光伏市场再度热潮涌动,整个行业再一次进入高速增长周期,其火热之势甚至超过了众多业内专家、企业家和投资人的预期。近两个月业界密集投资扩产,新项目频频开工,新产品不断下线,正是上半年市场空前热度的折射和延续。
8月1日,天合光能在青海基地成功下线N型隧穿氧化钝化(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年产能可达5吉瓦。天合率先完成了光伏业最新的N型电池一体化产业布局。
8月2日,阿特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工建设光伏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一期投资约180亿元,规划建设从单晶拉棒到组件的产业链,明年3月达产。
9月16日,安徽华晟新能源签约采购5.4吉瓦高效异质结(HJT)无主栅太阳能光伏组件制造设备。预计华晟三年内将向迈为股份采购总计不低于20吉瓦的HJT设备。其合肥、无锡项目都正在紧张建设,投产在即。
9月19日,隆基绿能公告称,将投资近40亿元在陕西铜川新建年产12吉瓦高效单晶电池项目,预计明年四季度逐步投产。
天合光能、阿特斯和隆基绿能均为全球光伏业龙头企业,华晟是国内光伏业后起之秀。龙头与新秀不约而同投入巨资追捧,对于光伏市场前景的乐观预期可见一斑。
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今年1月至8月,全国累计发电装机量约27.6亿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首度突破5亿千瓦,仅次于火电。全国光伏新增装机占全部电力新增总量的57%,年度新增装机首超1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44.4%,高于风电装机量同比增幅近30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8月份我国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13.9%,增速比7月份加快7.5个百分点。
经济“复苏期”中率先飘红
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处于疫情冲击之后的复苏期,多数产业的增速下滑,正在艰难攀升。但光伏业似乎并未经历起伏,从年初起便一路高速增长,供求两端皆“高歌猛进”。光伏产品已成为当前我国出口的最强劲新增长点之一。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上半年全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量增加78.42吉瓦,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4%,去年同期增幅仅约30%。同期,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幅均在60%以上;多晶硅产量增幅最高,逾65%。在欧美国家设置重重贸易壁垒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国制造”光伏产品出口额仍逾2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
作为光伏业“面粉”的多晶硅,今年以来产能大幅扩张,但价格大跌,典型反映了市场之火对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巨大影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透露,今年前8个月国内多晶硅产量共计88.37万吨,同比增长91.69%;预计9月、10月多晶硅产量还将分别环比增长约16%和10%。随着产业链中下游需求的持续稳步增长,处于光伏上游的硅料新增产能还将陆续释放。近期召开的2023年中国硅业大会发布,去年底我国多晶建产能为116万吨/年,较2021年年底翻了一倍。今年6月底,我国多晶硅产能为137万吨/年,目前在建产能为128万吨/年,预计到年底年产能将达200万吨以上,再次实现同比翻番。专家预测,今年全球多晶硅总产能约为236万吨/年,同比增加71.1%,但实际产量仅为156万吨。多数专家认为,行业投资过热,这是今年以来硅料价格大降的根本原因。目前国内多晶硅价格较去年11月跌幅已近80%。
从电力市场角度看,截至去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了392.61吉瓦,较2021年增长了21.92%。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7842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3506万千瓦。
在光伏市场供求两端,今年以来的最新增量分别来自何处?对于光伏业的再度火热,其长期影响有多大,能否形成行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的持续动能?
地域增量:崛起的“光伏之城”
国内多座新崛起的“光伏之城”,无疑为光伏市场的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增量。其中,西北的几座城市尤其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光伏制造业产值超过或接近千亿元的城市已有10余个。其中,产值超过千亿元城市有5个,分别是常州、盐城、无锡、合肥、包头。产值接近千亿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苏州、义乌、嘉兴、滁州。产值在百亿以上、并计划在数年内达千亿元的城市更多,如:西宁、曲靖、乐山、宣城等。
相比而言,江苏的苏锡常三市属光伏业历史较长的老牌城市,盐城、合肥、滁州等是近几年迅速发展壮大的后来者,而包头、西宁、曲靖等西部城市更是新近“爆发”。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链优势主要在中游环节,西部城市则凭借资源优势,是上游硅材料环节的投资重镇,并以此向下游延伸。譬如:包头市的多晶硅产能和产量规模排名全国第一,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西宁市的多晶硅产能预计将达44.5万吨。此外,该市拥有液氯、石英坩埚、碳/碳复合材料等硅料生产所需关键辅材的自主产能。截至去年底,该市光伏制造产业产值达408.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5%,天合光能、阿特斯、阳光能源等知名企业纷纷进入。
依托优势资源条件和消费市场,“光伏之城”的布局日益清晰。专家指出,当前国内光伏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三大地区:一是长三角,主要是苏浙皖三省,产业链完备,市场电力需求量大,具备先发优势。上半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分布式光伏装机前五省份,江苏、安徽均在其中。二是西北地区,主要是内蒙古、新疆、青海等,拥有丰富资源,是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前沿。仅新疆、内蒙古两地多晶硅产能即占全球产能的近一半。三是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靠近上游原料产地,绿电资源丰富。上半年全国新增地面光伏电站装机量居前省份,宁夏、云南、新疆、陕西、甘肃均在其中。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光伏业新一轮扩张背景下,西部与东部光伏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我国光伏产能的地域分布正趋于分散化、多元化,整体上向西部和北部转移。而光伏发电装机的省域分布格局日益科学合理。需要大面积土地资源的地面装机,西部省份优势明显。就近满足巨大电力消费需求的分布式装机,东部沿海省份居前列。
产能与创新增量:龙头企业与新入局者
积淀雄厚的龙头企业、得到社会资本支持的新入局者,为光伏市场的供给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产能与创新增量。
首先,龙头企业“一路向西”,把握新的国家与地方政策,寻求低成本的能源、资源与新的市场。如,总部在中东部的天合、阿特斯、协鑫、晶科、阳光能源,以及崛起于西部的通威、隆基等,这些龙头企业近年来明显加快了在西部地区的投资布局步伐,尤其是今年,新增产能、新品产线,几乎都落户西部。
包头、西宁等西部城市原本就是光伏产业链上游硅材料的重要产区,来自中东部的中下游产能日益集聚,这些西部城市将逐渐向行业下游环节延伸,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
此外,国内大部分光伏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区域及海外皆有布局,且多数是上下游一体化布局,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某一地域变化对其整体市场的影响。如,天合的基地分布在苏浙青及东南亚,隆基的基地分布在陕宁苏浙及东南亚。
新入局企业中,安徽华晟可谓代表。到今年年底,这家成立不到四年的企业将建成20吉瓦高效HJT电池组件产能,全球第一。目前已向华能、中广核等能源巨头供应产品,并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累计出货突破1吉瓦,同比增长795%。9月6日,华晟大理一期项目首批电池平均转换效率25.23%,再创行业新高。迄今华晟已累计融资超24亿元,投产后估值逾百亿元。
来自江阴的双良节能,则是上游硅片领域的后起之秀。上半年,其营业收入121.28亿元,同比增长182.29%;归母净利润为6.18亿元,同比增长74.89%。今年3月中旬以来,双良节能至少获得了5笔单晶硅片长单,总额约130亿元。
此外,宁夏宝丰、山西润阳等新进硅片厂家也带来了硅料供给的持续放量。今年以来硅片龙头企业频频主动降价,很大程度上也是供过于求新局面下的一种竞争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