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机械门户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账号
 
文章查询:
 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最新图文
  资    讯 更多..
4 工信部:三方面推动氢能产…
4 李强总理调研北京车展 强…
4 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
4 通威光伏迭代产品量产 效…
4 SEMI-e 第六届深圳国际半…
4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加快…
4 全国最大压缩空气储能项…
4 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
4 盐都向“新”而行,工业强…
4 链群融合,这里的机器人格…
  法律法规 更多..
4 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
4 省科学技术厅 省发展和改…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4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
4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
4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 探索实现“双碳”目标新路径

内容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163      更新时间:2024-03-04

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中,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不仅要注重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和研发,还要做好从基础研究到综合示范的全链条布局。目前,我国已在绿色低碳领域取得不少进展,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碳科公司”)全力推进多个项目落地。

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正在前方。中石化碳科公司参加CCER启动首日首批交易;在北京、上海、重庆等交易市场开设账户,完成碳排放权交易量600余万吨;帮助中国石化系统内控排企业按时履约、降低成本近千万元;参加首届全国碳市场模拟交易大赛,获“突出交易表现单位”奖;组建国内首个石化行业低碳认证合资公司,提供碳足迹认证;开展绿色低碳咨询服务,为易派客苏州年度会展、世界地热大会等提供碳中和服务……这份“双碳”领域“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来自中石化碳科公司。

一年多来,作为中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中石化碳科公司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紧扣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碳资产价值挖掘两大任务,努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突出“科技+数字+资本”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双碳”目标实现新路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党建引领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现场】 2023年12月,遭遇狂风暴雪的新疆库车尽管已雪过天晴,最低气温依然在零下29℃。冒着严寒来到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赵鲁苏是一名有15年党龄的党员,也是中石化碳科公司相关负责人。尽管道路大多被积雪掩埋,却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在位于库车的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一家家挨个上门跑企业,深入沟通交流,完成碳排查任务。

【延伸】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两年后,2022年9月22日,中国石化在江苏南京成立了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的科研开发、股权投资和碳资产运营,面向国内外碳产业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中石化碳科公司有着明确的发展“路线图”——公司紧扣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碳资产价值挖掘两项职责,强化碳全产业链技术创新、CCUS项目投资运营、碳资产管理运营三项核心能力建设,突出“科技+数字+资本”融合发展。目前,CCUS技术整合研发及应用逐步走向正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合资合作模式逐渐清晰,碳市场运营、碳资产开发布局初具规模。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路径上,推进“双碳”既是顺天下大势而为,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中石化碳科公司立足实际,紧扣中国石化“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愿景,构建碳全产业链技术集群,加快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商业化运营,引领碳资源价值创造,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中国石化绿色低碳转型,致力于建设世界领先的碳资源公司。

“当前,碳中和目标正在重塑全球经贸发展规则,谁调整得快,谁就有可能引领国际贸易流量。实现‘双碳’目标,对石油石化行业来说,既是重大责任,又是深刻革命。我国碳减排政策顶层设计已经确定,中石化碳科公司要做的就是为实现‘双碳’目标探路,成为中国石油石化行业达成‘双碳’目标的实践阵地。”中石化碳科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晓东表示,石油化工行业每年的碳排放量有十几亿吨,如果仅依靠能源替代、优化生产工艺路线等方式减少碳排放,整个行业的碳减排成本十分巨大。因此,既要实现减碳目标,也要同步发展碳市场,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引导撬动作用。

新征程上,中石化碳科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利油田、九江石化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建工作的“软实力”变成创新创效的“硬支撑”,让高质量党建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并进,为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突出政治引领,在“心齐”上下功夫。探索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抓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党员干部轮训,以“学习成常态”引领带动“工作进状态”。齐思想、齐认识、齐行动,紧紧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聚焦建设“科技+数字+资本”的示范企业目标来谋划部署、压茬推进。全体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员工一起干,汇聚起推动碳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突出从严管理,在“气顺”上下功夫。“气”指风气,坚持严的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涵养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党组织主体责任、纪检监督责任、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四责联动”。建立大监督工作格局,擦亮监督“探头”,大力推进作风建设,驰而不息纠“四风”,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突出激发活力,在“劲足”上下功夫。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石油精神石化传统教育。紧跟碳产业发展布局,着力培养一批战略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力量,着力建设支撑碳产业发展的工程师队伍。让用人导向更加鲜明,坚持政治表现“首问”,切实把好政治关。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真正做到选好一人、激励一片、带动一方。

科技创新

碳全产业链技术平台“育先机”

【现场】 每天早晨7点多,中石化碳科公司的办公室就已亮灯,所有成员早早进入工作状态;周末时间,公司的许多团队不是在高铁上吃面包讨论项目,就是在高速路服务站吃碗泡面就出发。“时不我待”是“双碳”领域工作者的日常状态。从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到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绿色转型发展……如何在这些具有前瞻性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石化碳科人时常思考的问题。

【延伸】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当前,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积极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清洁技术,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从进程上看,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只有30年过渡期,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要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更大功夫。作为“双碳”领域的生力军,中石化碳科公司致力于在这番全球性竞争中占据主动,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坚决打好这场“硬仗”。

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活泼,转化成本高、难度大,如何高效利用一直是个难题。对此,中石化碳科公司搭建碳全产业链技术平台,努力构建以“科技驱动创新,创新创造价值”为导向的科研新机制,实现科技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是当前二氧化碳利用最可行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油藏非常黏稠,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可增强原油流动性,提高原油的采出水平。数据显示,向低渗透油藏注入二氧化碳,单井原油产量可以提高2至5倍。”中石化碳科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同时,二氧化碳注入后,还能够溶解于地层之中,从而实现二氧化碳溶解封存,既实现了增产增效,又能达到碳减排的目的。

技术上虽然可行,但要想推动这项技术大规模运用,如何低成本地捕集、存储运输二氧化碳,并将其注入地下,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创新成果转化经历从“0”到“1”到“10”再到“N”,公司如何打通从“1”到“10”的“最后一公里”?

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中石化碳科公司牵头编制和申报了《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方法学》,为量化和核查减碳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受到生态环境部积极评价;通过与胜利油田、江苏油田等油田企业成立联合项目部,将油田驱油注入的二氧化碳,通过方法学转化为碳资产,有效提升二氧化碳驱油项目盈利能力,更具商业化价值和可持续性。

除了驱油封存,中石化碳科公司还在不断探索二氧化碳利用的新方法——

“碳酸酯是生产锂电池的原料。用二氧化碳来生产碳酸酯类产品所需能量较低,能量利用效率和经济性较高,是为数不多有经济效益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中石化碳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开展在南京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碳酸酯溶剂项目的前期工作。该项目每年可消纳二氧化碳超过10万吨,而且有可能通过用能结构优化做到负碳,将为有碳源企业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利用提供示范。

碳酸钙在工业上用途甚广,但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经过数千甚至上万年才会矿化成为碳酸钙,中石化碳科公司通过不断研究,让二氧化碳矿化技术产业化成为可能。积极推进二氧化碳矿化利用技术产业化,中石化碳科公司与宁夏企业合作,开展十万吨级二氧化碳与电石渣生产碳酸钙工业示范项目。未来,这些固碳、负碳技术,将有可能替代碳酸钙“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传统生产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中石化碳科公司加强碳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研究,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系统内外企业合作,全面推进产、学、研、用平台建设。

2023年11月,中石化碳科公司与四川大学共建的“碳管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正式挂牌,重点围绕低能高效二氧化碳捕集、矿化利用等技术进行研究,针对当前制约CCUS规模化发展的成本高、盈利能力弱等“瓶颈”开展攻关,全面提高CCUS技术经济效益。

积极推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今年1月15日,中石化碳科公司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科卓异环境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共同在东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中石化碳科公司—松山湖碳产业技术孵化中心”,完成中石化碳科公司加速布局碳全产业链技术的重要一环。三方将围绕“双碳”赋能、CCUS技术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推广应用、碳资产开发与服务等方面开展长期战略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加速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助推“双碳”战略落地。

深挖价值

碳交易业务发展“加速度”

【现场】 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在北京绿色交易所启动,中石化碳科公司作为江苏唯一受邀企业,参加当日首批交易。在当日进行的CCER首批交易中,中石化碳科公司作为中国石化碳交易业务统一操作主体,在交易市场中买入一定量的造林碳汇,将用于中国石化系统内企业履约。

【延伸】 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首日完成交易,支持CCER稳定健康发展,是中石化碳科公司积极发展碳交易业务的一个缩影。

“公司积极关注CCER启动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密切跟踪碳市场进展,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于2023年完成在北京绿交所CCER转户,受邀参与CCER系统上线测试,并受到好评。”中石化碳科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碳科公司自2022年9月22日在南京揭牌成立以来,已先后在上海、重庆、广东等交易市场成功开户并开展交易,为控排企业储备碳资产,并与控排企业充分沟通,完成碳缺口摸排、达成碳配额交易合作协议等,不断完善强制和自愿、全国和地方碳市场自营交易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

在统一碳交易市场,“可操作、可计算、可验证”的减排就是“硬通货”。对此,中石化碳科公司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及碳认证业务,与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合资共同组建国内首个石化行业低碳认证公司,通过搭建石化产品及技术低碳认证标准数据库,加快获取石化产品低碳认证、绿色工厂和供应链认证审核资质,推动形成规范统一的认证标准、先进全面的认证技术和科学的认证程序,争取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石油石化行业第三方低碳认证企业。该公司不仅能提供各种减排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制订全套的碳资产管理与碳中和解决方案。中石化碳科公司认真梳理全系统减排量和世界上各种减排机制,开发碳资产取得积极成果。他们还在江苏、宁夏等地开展了污水处理甲烷回收、油气回收和风光发电项目的碳资产开发等项目,成功帮助这些项目将减排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资产。

此外,中石化碳科公司创造性提出合同碳管理业务模式,开展古雷石化园区、兰州石化、沧州炼化和新疆库车园区等示范合同碳管理项目方案编制工作。

“我们通过对库车园区开展大量的调研认为,库车园区存在产业结构层次尚需优化、科技创新基础较薄弱,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用不掉送不出等问题,实现碳达峰有较大潜力。据此提出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构建源网荷储协同的新能源消纳体系;推进绿色、智能炼厂建设,鼓励企业‘减油增化’;将绿色节能理念贯穿到园区建设全过程等方面的实施方案。”中石化碳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1月29日,中石化碳科公司编制的《国家级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提前交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受到好评。

中石化碳科公司已经代理了中国石化32家企业的碳交易业务,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设碳交易自营账户,打造碳资产资源池,为石化系统企业储备碳资产,降低整体履约成本。2023年,中石化碳科公司完成碳交易量600余万吨,保障了中国石化系统内控排企业低成本履约。与此同时,逐步启动欧洲、美国、中东等区域碳交易,探索形成全球化业务布局。低碳改变生产方式,数字助力转型升级。中石化碳科公司还启动碳金融和碳产业数智化平台建设,推进碳业务进入B端、C端,创新盈利模式,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发展新质生产力。

奋斗为笔,山河为卷。一条从CCUS技术研发到深挖碳资产价值的全产业链正在江苏蓬勃兴起,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助力美丽江苏、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十四五”期间,中石化碳科公司将坚持科技引领,健全碳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加速商业化运营,大力推进碳资产价值挖掘开发、合同碳管理、碳管家服务,持续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以信心和决心书写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中石化碳科答卷”。

分享到:

 
版权所有:江苏机械门户网  苏ICP备14020118号-1

该网站由小贝网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