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机械门户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账号
 
文章查询:
 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最新图文
  资    讯 更多..
4 2025氢能技术及产业发展… 
4 改革创新 推动石化民营经… 
4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亮… 
4 研究发展新思路:推动煤化… 
4 中钢协副秘书长张龙强:数… 
4 中国质量协会:2024年燃气… 
4 技术革新与政策红利 助力… 
4 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为纺织… 
4 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 
4 部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止跌…
  法律法规 更多..
4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4 中国出台能源法 专家称多…
4 江苏省工程机械产业高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三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
4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制造…
4 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
4 省科学技术厅 省发展和改…
“人才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研讨会召开

内容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457      更新时间:2024-03-27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人才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推动人才“第一资源”真正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澎湃动力。3月24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由江苏省委人才办主办、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人才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研讨会在南京召开。70多位省内外科技、教育、产业等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从深化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改革等方面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热议。

加快编制产业图谱人才地图

“人才工作创新,要聚焦人才发展现代化支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运行机制和实现路径。”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成斌开门见山,无论建设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还是构筑产业体系,人才链都是提供“内生动力”的关键,当前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运行机制,推动人才链支撑“四链”融合发展。

“同时,开发和编制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新能源汽车、细胞治疗药物等产业图谱与人才地图,为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王成斌说。

现场,由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编制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图谱与人才地图发布。工业机器人产业图谱展现了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全貌,以及我省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优势和特色资源。而在人才地图上,人才属性特征、人才科研成果信息、人才文献情报、人才水平特征、人才流动程度等维度信息一应俱全。

“发布产业图谱和人才地图,旨在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给我省产业创新发展、招才引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为引进、用好、留住、培养人才提供方向指引,有助于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金生介绍,近年来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现阶段产业基础还相对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梳理产业上下游,整合行业内外域,促使技术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提升人才总量优化结构质量

相较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显创新性、更富跨越性、更重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求产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高文书认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本质就是人才驱动。”

“当前,我国在新质生产力领域还存在相当大的人才缺口,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文书说,要瞄准国家高精尖缺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集成电路、空天科技等方向,加快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高省内外人力资源总量,优化结构和质量,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是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尤其要在发挥科技企业家作用、以创新高地建设人才高地,以及建立全国统一人才大市场等方面持续发力。”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分析,人才发展水平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度。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结合地区实际构筑创新人才集聚的环境,让高端专业人才的流动和集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常态。此外,高校专业和学科建设需要前瞻谋划,为科技人才创新提供活力;职业教育也要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培育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各类院校要更好地发挥人才“蓄水池”的功能。

“在此过程中,务必做强配套。”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崔铁军指出,大力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离不开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健全培育体系、激励担当作为、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使用、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

增强基础研究筑牢人才底座

“2024年江苏‘新春第一会’,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文章,体现了对强化科技与产业对接、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并进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光看来,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如何在基础研究周期长、产出不确定等情况下提升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使用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光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做强人才链,引领并支撑创新链和产业链深融,跨越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之间的“死亡谷”,打造我省“应用基础研究特区”的标杆。

“提高转化效率,的确是这些年不断追求的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有组织的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凯认为,高校是科技创新突破的重要策源地,企业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发动机,要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多措并举建立高水平人才从高校、院所到企业之间的流通机制,强化人才激励保障,推动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

在现场,进一步理顺校企关系,提高成果转化率,增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能力,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底座,成为共识。

“在此基础上,建议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组建团队,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专业领域的人才集聚;新建一批高水平的项目平台,对接‘卡脖子’技术的攻坚任务,实行细分领域专家负责制,打造高能级创新链人才体系;整合现有的企业科技孵化基地,锚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任务目标,助力企业家牵头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团队,由科技创新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多层次人才的集聚。”省社科联副主席、紫金山人才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曹劲松说。

分享到:

 
版权所有:江苏机械门户网  苏ICP备14020118号-1

该网站由小贝网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