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机械门户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账号
 
文章查询:
 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最新图文
  资    讯 更多..
4 "科学家精神耀香江"系列… 
4 共同助力可持续交通发展… 
4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4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 
4 江苏技术经理人队伍亮相… 
4 省统筹中心组织召开科研… 
4 2024年全国无线电监测技… 
4 互学互鉴 共建共赢——“…
4 支持产业科创 扬州发文激…
4 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
  法律法规 更多..
4 江苏省工程机械产业高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三部门关于印发《制造业…
4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制造…
4 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
4 省科学技术厅 省发展和改…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中国速度”的4.0时代

内容来源:中国两化融合网      浏览次数:1524      更新时间:2015-04-20
    修路筑桥、营造车船……囿于时空限制的人类对速度的追求从未停歇。

  如今,伴随着工业实力增强,中国交通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已硕果累累,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启动,这一步伐还将加快。比如,在古老丝绸之路西端的欧洲传来消息,中国企业在海外参与修建的第一条时速250公里高铁——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二期目前已顺利通车;中俄高铁合作已经达成初步共识,中东欧、中吉乌等国铁路合作项目也在积极推进。

  “中国速度”,正突破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创造新的奇迹。

  德国的汉诺威从不缺少奇迹。

  两年前,“工业4.0”一词让这片土地享誉工业界。两年来,经历概念输出和本土化革新,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让生产开始出现令人惊喜的变化。

  钢质皮肤电脑心脏的机器人如今已经可以和人类紧密合作进行流水线生产,而昔日冰冷的生产设备,也可以越来越多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机器部件和工具之间开始了“智能交流”。

  在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安筱鹏眼中,“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连接、是集成、是数据、是创新或是转型。在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创新工厂系统(IFS)科学总监Detlef Zühlke眼中,在工业4.0时代,工厂的生产设备将实现“即插即用”,工程规划就像“搭建乐高积木一样”。

  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场工业革命的形态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它让工业世界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业者也正搭乘上这列智能快车。

  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国际轨道交通展上,国内首列“无辫”有轨电车、首列磁浮列车、首列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到首台大轴重电力机车纷纷亮相,它们正在驶出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也成为中国轨交企业“走出去”的名片。

  “中国速度”日益自信

  事实上,中国轨交企业在“走出去”进程中已硕果累累。例如,中国中铁承建的埃塞俄比亚斯亚贝巴轻轨项目正在施工,将于2015年竣工;2014年10月23日,美国马萨诸塞州交通局正式批准,将向中国北车采购284辆地铁列车装备波士顿地铁,中标金额为5.666亿美元,这是中国地铁车辆乃至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首次登陆美国。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启动,“走出去”步伐将加快。在古老丝绸之路西端的欧洲传来消息,中国企业在海外参与修建的第一条时速250公里高铁——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二期目前已顺利通车;中俄高铁合作已经达成初步共识,中东欧、中吉乌等国铁路合作项目也在积极推进。

  业内专家认为,从“一带一路”的战略区域辐射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诸国,并延伸至东欧、北非,这些区域都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有迫切的需求,特别是高速铁路、货运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

  “北车为‘一带一路’战略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上述轨交展中,北车大连电牵公司副总经理蔡景荣向信心满满地向上证报记者如是表示,目前北车已有一系列产品向国外布局。

  自信的背后,是靠实力说话。也是在上述展会上,中国北车展示了完全自主创造的中国标准化动车组牵引和网络控制系统。这是高铁列车最核心的技术,人称“高铁之心”和“高铁之脑”。这两大系统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高铁列车正逼近百分百“中国创造”。

  中国南车则为业界带来了绿动未来的清新之风,如其展示的中低速磁浮列车、储能式现代无轨电车及配套的车载动力储能器件——双电层超级电容器,都是原创性和颠覆性并存,绿色与智能兼具的前沿产品。

  可以说,在公共交通的领域,“中国制造”的风潮正越刮越劲。再以空中列车为例。所谓空中列车,专业术语是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悬挂式轨道交通系统,是—种介于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之间的轻型,中速,中运量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这项源自于西门子的技术,目前也正在技术国产化的道路上前行。

  记者获悉,目前国际空列集团与中车集团已形成合作关系,预计在年底能够投入实车生产。同时,研发领域的合作也日益紧密,上海、天津等地已有10多个空中列车研究院。

  人性化方式搭乘4.0列车

  在探索自主研发技术的同时,交通工具与人类之间的交互也正变得越来越人性化,这成为最具工业4.0特征的一大改变。

  生物识别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上证报记者从上海普天高层处获悉,该公司首次推出“刷脸检票系统”,有望在年中实现量产,首批客户覆盖影院等。最近在万达影院已经成功地开通运行了互联网支付和检票系统。据透露,影院及楼宇刷脸系统的毛利率高达50%以上。

  上海帝仪科技有限公司则研发了“仝安TM行车安全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利用最新的生物信息采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可以大幅提高铁路系统的行车安全水平。

  而伴随二十一世纪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千里之外不再遥远,智能科技正让旅途变得更加舒适愉悦。华启智能以2007年承担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动车组影视娱乐系统为开端,依托清华大学的领先技术资源,多年来先后设计开发出高铁、地铁、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现代有轨电车、普速铁路客车车载乘客信息系统(车载PIS)。依托这一技术,整列车厢犹如一台运转CPU,从安全控制到远程信息调配,乃至智慧交通的概念引入。

  此外,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由于城市轨道车辆的客流量很大,车辆经常处于超载从而导致轮轨滚动及接触疲劳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不仅增加了地铁车辆及城轨车辆的运营成本,而且直接影响到车辆在运行中的安全问题。随着城市孰道交通发展多样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轻轨车辆在市区地面及高架桥上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突出问题。

  江苏瑞铁轨道装备有限公司因此研发了弹性车轮。该公司认为,轮轨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引起疲劳破坏及噪声的关键因素。弹性车轮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在弹性车轮制造方面的空白。

  伴随着我国铁路事业发展以及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的全面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产生爆发式增长。如何使这些技术、理念以最快速度,最佳效果的方式让铁路行业职工掌握并消化,是摆在铁路职工培训工作面前的一道课题。针对这些问题,清华大学高速铁路研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在铁路领域坚实性基础理论研究、实用性应用研究和前瞻性学术研究的优势,凝聚了行业内众多实践专家,建立了以MOOC(慕课)为核心的面向整个铁路行业的开放式在线教育平台-铁路学堂。

  投融资新路径助力发展

  在这些新技术的帮助下,“中国速度”正在展现出庞大的市场需求,但如何为这些需求融资同样是各方关注的焦点。2014年,国家发改委已批复的铁路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1万亿元,14个城市批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25个,涉及总投资3300多亿元,投融资压力巨大。

  同时,已开通线路的运营亏损压力也在日渐增加,政府投入的财政补贴额度逐年递增,长此以往入不敷出。目前,多个城市在借鉴中国香港“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中国铁路总公司亦组建地产置业集团公司建设铁路城镇综合体,希望通过铁路沿线土地资产开发,增加“造血”功能。

  此时,一种独特的融资模式走入大众视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PPP模式),是公共部门(政府)与私人部门(企业或其他组织)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的项目运作模式。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是在借鉴国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PPP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而提出的一个概念。

  2014年,国务院和发改委颁布《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为探索融资模式提供政策保障。

  PPP的具体操作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其基本模式有两种:第一种是使用者付费,根据使用量的多少决定付费金额。主要包括BOT、BOO和BOOT类型,这在英国统称为特许经营的PPP模式。第二种是政府付费,属于基本公共服务,是采取私人融资计划(PFI)的PPP模式。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开孟介绍称,PPP在我国并不是新生事物。广东沙角B电厂是我国第一个成功兴建、成功移交的BOT项目。总投资40亿港元,1985年7月1日电厂正式开工,两台机组分别于1987年4月、7月并网发电,1999年8月1日正式移交。我国开展PPP已有30年历史。

  而在2004年1月15日,港铁公司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深圳市轨道交通4号线投资建设运营的原则性协议》,原则上确立了以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方式由港铁投资、建设、运营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35年,期满后无偿移交深圳市政府(BOT形式)。

  从昔日单纯卖产品,到“输出产品+服务+技术+投资”的模式升级,“中国速度”正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输出路径。

分享到:

 
版权所有:江苏机械门户网  苏ICP备14020118号-1

该网站由小贝网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