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在南京市江宁区的公路上疾驰,行走轨迹串联起当地两家汽配企业。
5年前,33岁的李占江作为该市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创办南京越博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博动力”)。2014年至2015年间,越博动力从近5000多万元跃迁至5亿元关口,而在2016年,“雪球”已滚大至近8亿元。
41公里外,南京星乔威泰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乔威泰克”)通过与南京工程学院携手,从传统汽配行业中转身,快速挺进汽车轻量化市场。
南京是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2012年,该市出台“科技九条”,允许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保留身份职称。突破力度之大,开国内先河。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南京吸引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44.67亿元,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位。”南京市科委成果转化处相关负责人说。
外来技术南京“开花” 一年诞生155项专利
越博动力的江宁滨江制造基地内,公司主管朱艳梅带领到访者走进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2米、宽3米有余的温湿度循环箱内正模拟动力系统产品的户外作业环境。这家企业的产品目前已在东风特汽、一汽、长安客车、南京金龙等国内多家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中批量应用。
越博动力是一家集电机、电控系统、自动变速箱、动力总成等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要迅速壮大,科创实力是关键。
该企业董事长李占江是吉林大学毕业的工科博士,深知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在过去5年,他不断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开展产学研对接、搭建多类型研发平台、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该公司申请的国内外专利已达到155项,其中授权专利60项目,4项PTC专利正在受理。
“这155项专利中,有138项是在2016年到2017年间产生。”朱艳梅说,这与企业在2016年初推出的员工参与专利发明的激励办法有关。按照激励办法,企业员工每申请一项发明专利,可获5000元奖励。“我们本希望借此提升员工整体创新力,没料到迎来了企业的专利爆发期。”
浓厚的科创氛围为这家企业留住了人才。26岁的徐鹏便是其中一员。徐鹏在3年前本科毕业后加入越博动力,如今已成长为该企业内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名副部长。而他的年龄和学历刚好也代表了这家企业的两个平均水平——员工平均年龄26岁,大部分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正是借助这么一个年轻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越博动力成为了国内纯电动商用车动力总成供应商梯队中的领头羊。同时,它也成为了南京市推动科技成果实体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星乔威泰克的生产车间,三层高的冲压机床均匀“吐”出车身底盘及配件。完成电泳等工序后,这些配件将成为福特锐界、马自达CX-5等轿车车架上的一部分。
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星乔威泰克的主营业务是汽车车身及底盘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近3年实现累计销售逾20亿元。
近年来,人们对汽车轻量化和碰撞安全性需求不断攀升。如何有效提升车体金属材料性能,成为星乔威泰克亟待攻破的技术难题。
而南京工程学院在材料结构研发应用领域的专长,正好击中了星乔威泰克的痛点。
2008年,星乔威泰克开始“携手”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合作范围也从最初的技术指导,延伸到了如今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等多个领域。
“我们公司已有超过八成的产品门类应用了产学研合作成果,近年来投入产学研的经费占公司研发投入约50%。”此外,该公司技术与市场副总经理李琦还透露,从2008年至今,公司技术实现了三次“跃迁”,其中“产学研”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星乔威泰克正积极推进第四次技术“跃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研发和应用一种超高强度的产品以进军汽车轻量化市场。目前该项目处于小试阶段。
“该产品一旦进入量产阶段,就可填补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院长王章忠介绍称,该项技术研发的主体仍是企业,而高校将在理论认证、模具设计、实验等方面提供支撑。
长达10年的“携手合作”,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对此,李琦与王章忠不约而同地回应,“是技术对接高度一致”。
站在企业角度,李琦认为:“公司的技术需求与高校的技术专长能够精准对接,合作过程中能够瞄准同一目标发力,这很重要。”
汇集开放成果信息 选聘“技术专员”
今年,南京启动了首批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项目申报,超过180家企业报名,最终20家企业成功入选,获得共计2000万元政府扶持资金。
“市级申报是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培育和有效延伸,越博动力与星乔威泰克就分别入选省级专项资金项目与市级专项资金项目。”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处相关人员介绍。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南京在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机制探索、创新。
2011年,南京推出“科技九条”,瞄准“科技创业者身份的后顾之忧”“科技人员与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等科技体制改革难题。据悉,当中部分条款力度突破了当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近年来,南京还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先后举办省大院大所对接会等系列产学研活动。通过系统对接、专题对接,一批产学研项目落户南京。在今年的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上,南京市有36个项目正式签约,意向投资总额近100亿元。签约合作对象既有国外著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专家团队,也有国内顶尖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
“高校技术与企业需求之间似乎隔着一道‘鸿沟’,政府必须在中间‘架桥’。”上述负责人介绍,继“科技九条”之后,南京在去年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明确了建设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信息汇集与开放,形成一批“科技成果包”等16项任务。
该《方案》中一个亮点是鼓励高校院所设置技术转移岗位。去年,南京从高校科技部门中选聘了一批人员担任“技术专员”。企业有何技术需求,可联系高校“技术专员”进行对接。
“我们希望借此打造一个互动性的网络对接平台。首先,将南京本地高校科研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其技术门类、成果转化成熟度等,形成‘科技成果包’。然后将‘科技成果包’发给有需求的企业,让校企之间能精准对接。”南京市科委成果处相关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