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被誉为人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进展如何?如何推动其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昨日,记者在南京专访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金桥。
今年7月,王金桥带着所在科研团队打造的人脸识别机器人走进央视,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极大兴趣,王金桥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人脸识别机器人之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人工智能,我们参加了一系列电视节目。”王金桥告诉记者,人工智能诞生60多年来,经历了两起两落。2013年,深度学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再次迎来爆发。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更是引发新一轮狂潮,各路资本迅速涌入,同时涌现出许多创业公司。
但这些热点事件和科幻电影的描述,也让大家对人工智能产生认识误区和落差——电影里机器人在很多方面都比人强,现实中看到的机器人却比人弱。“因为我们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远没达到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王金桥解释说,目前的人工智能只是看起来像人而已,并不能真正推理和解决问题。
尽管还是弱人工智能,但已开始在多个行业得到了应用。王金桥描述了部分应用场景:无人驾驶,辅助自动驾驶是近几年的主要趋势,国内企业大多处于半自动驾驶阶段,国际上已进展到高度自动驾驶;无人值守路侧停车,可代替收费员自动监测路边停车,车主在收到收费信息后手机支付即可;还有广告植入、智能云公交、智慧商场、智慧银行等。王金桥团队研发的人脸识别技术还曾多次协助公安部门寻回走失人口。通过他的描述,记者能清晰感受到人工智能正渗透到各行各业。
“我们所一楼就有个无人零售店,顾客拿着要买的东西刷脸付款,可直接绑定虚拟信用,按月结算。”王金桥介绍说,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已在多个领域与多家企业合作研发人工智能应用,比如南京南站坐高铁可刷脸进站,为联想等品牌门店打造智慧商场以实现更精确的营销,和京东合作推出智能冰箱,等等。“我们研发的智能冰箱已能识别100多种食品,像鸡蛋放了多少天、每天消耗掉多少,都会被记录下来。”王金桥说,这款智能冰箱不仅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质期,还能根据冰箱中食品种类的变化记录主人的饮食习惯,目前已卖出了2000台左右。
王金桥告诉记者,人工智能近几年进入爆发期,和实体经济的融合才刚刚起步。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智能要实现行业应用,必须考虑数据、计算力、算法和场景四大要素。展望未来,王金桥表示,感知智能技术从发展到普及还需要5-10年,其中视觉、语音识别等感知层基础技术基本成熟,语音翻译等应用化技术会在5-10年内成熟,高性能芯片还待发展。从工业的生产制造到农业的种植灌溉,再到教育、金融、交通、医疗、文体娱乐等服务业,人工智能将通过辅助人类和替代人工改变众多行业的生产方式。
2020年,人工智能全球市场规模将超千亿,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90亿元。“从行业角度来看,安防是人工智能在中国市场最容易变现的行业。”王金桥说,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已经积累了强大的视频数据采集能力,交通拥堵和反恐等应用场景又急需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此外,互联网广告和电商蕴含大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和空间;人工智能也将促进消费电子升级换代;汽车行业2021年前后将实现无人驾驶。王金桥还十分看好医疗行业的发展空间,但相关技术还有待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