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M研发工程师、高通量测序实验专员、微信运营专员、DCS操作工、细胞主管……3月31日举办的南京江北新区人才专场招聘会上,很多岗位让人耳目一新。
江北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陈莹介绍说,江北新区定位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很多新经济产业人才,仅今年就要吸纳至少2万名大学毕业生。
新经济人才高薪难求
这两年,由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带来的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就业岗位,已成为各地人才市场重金引才主体,一些大数据、人工智能岗位,本科毕业生年薪30万元起步仍难觅人才。
蓬勃兴起的新兴业态也让年轻人发现商机。“互联网+”水产养殖智能机器人、医疗安全智能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饭圈儿APP……省人社厅公布的去年498个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中,九成以上与新经济新业态相关。
智联招聘公司市场公关部高级总监李强表示,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我国去年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比上年增长179%,这些人才需求55%集中在民营新兴科技创业企业,其中以软件工程师、IT技术支持/维护工程师、JAVA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最为吃香。
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人才需求,高校纷纷行动起来。江苏46所高校今年新增111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技术领域和人工智能方向最多,有10所高校申请开设“机器人工程”专业,11所高校申请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全国新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的高校更是从2014年的1所增至85所。
美国科技预言家约翰·马尔科夫指出,互联网行业每使一个岗位消失,会创造2.6个新岗位;每使用一个机器人,会创造3.6个岗位。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养老服务、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动的产业上下游相关领域,大大拓宽就业空间。
“平台+个人”催旺灵活就业
新技术引发的新产业、新业态带来就业机会,也颠覆传统就业形态。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的诞生将偏僻的山村与世界连为一体,让曾经只能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家门口轻松实现就业增收。
25岁的宿迁宿城区耿车镇小伙董陆军,去年返乡创办“沐格的多肉”网店,每天营业额达4000元,还解决8名大龄农民就业问题。
宿迁市人社局就业管理中心张亮告诉记者,宿迁1405个行政村已实现网店全覆盖,农民收入新增部分70%来自网络经济。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下,去年宿迁返乡就业、创业人员达10万人,其中返乡创业1.5万人,有5600名低收入劳动者成为网店店主,5.2万低收入人口参与网络经济,26万低收入人口在电商发展中受益。
中国就业促进会调查显示,一个淘宝网店的就业系数约为1.6人/店、一个天猫网店就业系数约为6.9人/店。
39岁的季强是南京江宁区一家拥有30名员工的制罐配件企业负责人。今年春节后,他带着自己的奔驰车加入滴滴快车公司。“虽然自己的公司规模不大,但管理起来也费心费力。我利用工作之余开车,跟乘客聊聊天,是很好的放松方式。”
“与传统的就业相比,互联网就业更加灵活自由,劳动者市场议价能力更强,而且以发展性‘就业+创业’为趋势。”省人社厅就业处副处长薛勇说。江苏滴滴出行平台统计,近八成滴滴司机将开车作为重要的补充就业形式,日均在线两小时以下的占65%。
借力“互联网+”,我省灵活就业人员近年持续增长。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中,灵活就业人数占比从“十二五”初的14.3%增至“十二五”末的19.1%。“十三五”以来,灵活就业人数在新增就业人群中的比例也是连年增长。
“放水养鱼”也需规范服务
面对爆发式增长的新型就业业态,我省2015年起将其作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项目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新兴业态就业规模、对就业的贡献率及其变化情况。2016年,省委、省政府将“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作为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省政府还把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就业纳入各地就业发展规划,支持大学生开展电子商务创业。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带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和加工品销售。
但作为刚刚起步的就业形式,新就业业态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对于新经济新业态的分类,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尤其对已拥有千万就业规模的网络就业创业缺乏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使得日常公共就业服务难以跟进到位。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催生的新就业业态大多依赖平台企业,由此派生出平台、用户、劳动者等多方利益主体,其经营模式和用工模式表现出很强的跨界性和灵活性,从业人员和服务单位之间在工作时间、工作形式、报酬支付、管理规则上往往与传统企业不同,很难适应现行标准劳动关系。一旦出现劳动争议或纠纷,是否适应现行劳动法律法规,业界存在较大分歧。
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春龙建议,相关部门在“放水养鱼”鼓励发展新就业业态的同时,应抓紧制定出台更具包容性的政策,研究确定平台企业、新就业形态等市场主体的法律定位和各方责权利关系,分类施策。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平台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模式,界定不同监管部门和平台的职责边界。制定新型灵活就业的界定标准和认定范围,探索对应新型灵活就业的工资工时等劳动基准。建立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的保险办法等,以保护新兴就业形态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