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时间,5条生产线已有4条建成投产,如此高效的成果转化率,全国都难找。”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来到他设在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的院士工作站,考察他与当地民企合作的镁合金新材料项目,对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感到惊讶。
无锡市惠山区,曾借力“星期天工程师”实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近年来,惠山区先后引进36位中外院士,携手“最强大脑”,“惠山制造”开足马力向“惠山创造”迈进。
形成独特的“院士经济走廊”
走进位于惠山经济开发区的中车时代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车间里空无一人,只有几台机器人在“刷刷”打磨着面前庞大的火车头。“我们研制的这套机器人打磨系统,能使效率提高10倍、工序成本降低30%,而且完全取代人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严思杰介绍,中车智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领衔的中车株洲所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率领的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强强联合的智慧结晶。公司去年成立以来,研发出全球领先的风电叶片、新能源客车机器人磨抛系统,并迅速实现产业化,预计5年内将形成10亿元产值规模。
院士亲自披挂上阵,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在惠山形成一个独特的“院士经济走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龙土带领清华大学材料系团队,利用承担的“863”“973”项目研究成果,在惠山建立年产600吨纳米陶瓷材料生产线。丁汉院士亲自担任华科大无锡研究院院长,组建14个研究团队,汇聚270多名高端人才,累计承担近200个科研合作项目,科研合同总额近两亿元。本月1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领衔的国家快速成形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无锡3D打印产业创新基地在惠山揭牌,将为惠山带来一个全新的先进制造与3D打印数字智造产业。
“今年上半年,6个由院士团队领衔的科技型项目落户惠山,引领惠山产业集群加速向创新集群转变。”惠山区委书记李秋峰介绍,依托“院士经济”,未来,惠山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新兴产业集群有望突破千亿级;量子感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将为区域创新转型输出新一轮动力。
院士进企业带来良好效益
位于惠山区的无锡透平叶片,提供全球80%火力和水力发电站所需要的涡轮叶片,中国居民每用一度电,都离不开透平叶片的旋转。这位“隐形冠军”的诞生,与3位院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透平叶片副总经理曹军介绍,2009年以来,公司先后聘请徐大懋、蒋洪德、丁汉3位院士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完成百万千瓦等级超临界汽轮机长叶片等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0亿元。目前,企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站汽轮机大叶片制造商。
针对企业创新需求,近年来,惠山区先后与中科院电工所、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形成以院士领衔的“一镇一院一产业”模式。目前,区内企业与全国195个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博士后工作站16家、研究生工作站17家。488家本土企业,以产业研究院为“圆心”,组建精密制造等9个产业技术开发联盟“同心圆”,实现产业与人才无缝对接。
上能电气与周孝信院士合作,很快在分布式多能互补和储能系统技术方向实现重要突破,获得权威的国家CNAS实验室认证。麟龙新材料去年与国际知名海洋腐蚀防护专家侯保荣院士合作,进军高端耐海洋性气候防腐合金材料领域,年销售超过13亿元。
“才”富新引擎提高竞争力
惠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上具有一定标志性的区域。如今,这片曾孕育了乡镇企业的沃土,正乘着蓬勃发展的“院士经济”,成为新时代的领潮者。
自2008年以来,惠山区已累计引进36名中外院士,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新材料以及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量子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依靠这些院士资源,该区成功培育智能制造物联装备、石墨烯新材料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个、院士工作站17个,承担市级以上科技人才计划项目41项,申请专利317件、授权专利179件。今年上半年,惠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6%。
惠山区独创智能制造“点、线、面”工作法,短短几年,已培育出55个省、市级智能车间,全区超过60%的规上企业应用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惠山智能制造“无锡领先,全省一流”。
“才”富新引擎高效运转,离不开优质的创新生态环境。目前,惠山区正研究制定惠山“先锋英才计划”升级版,重点建设以诺奖得主、中外院士等顶尖人才领衔的产业人才集群,努力把惠山打造成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的“中国智造”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