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机械门户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账号
 
文章查询:
 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最新图文
  资    讯 更多..
4 年销量超万台,人形机器人… 
4 CIHS2024招展有序 招商精… 
4 江苏开展“高级蓝领”技… 
4 三月末我省民营企业用工… 
4 江苏首次推介制造强省建…
4 扬州广陵举行软件信息 暨…
4 聚焦市县,江苏多点发力厚…
4 以场景创新带动产业落地
4 高新技术产业扛起“半壁…
4 2024年4月19日,第二届智…
  法律法规 更多..
4 关于印发江苏省机器人产…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
4 省科学技术厅 省发展和改…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4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
4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
4 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
4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
4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
第十四届中国工业论坛精彩演讲

内容来源:中国工业报      浏览次数:1157      更新时间:2018-11-13

原机械工业部常务副部长陆燕荪:装备制造企业必须明确肩负的历史重任

  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

  既然制造业是重中之重,企业必须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在这个位置上企业究竟应该完成些什么任务,要有布局。

  装备制造业企业要想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靠自己,要自力更生地发展,这是个好事情。

  创新是第一动力,首先,企业必须创新,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

  其次,必须协调发展,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发展,供给侧响应需求侧的需要;二是结合去产能协调发展,行业内部不盲目竞争,大家要共享协调成果;三是企业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打好企业的基础,包括工艺制造、数据采集、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必须做好,互联网是制造业的一种工具。

  要全产业链的发展,不能有薄弱环节,产业链中的领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应该是协同创新的关系,不是买卖的关系,大家共同创造。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在为工业化服务,科技的发展正推动工业的发展向智能制造迈进。

(中国工业报记者 经晓萃)

 

中国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经济稳中有变 明晰形势应对困难

  今年工业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完成“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的预期目标是大概率事件,且工业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有望继续保持。

  一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指标看,前三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6.4%,快于年初预期。二是供给能力转换有序推进。具体表现在″一去一增″上。此外,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升级。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6%,快于整体工业增速5.4个和2.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3.4%和32.4%。三是需求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前三季度,工业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连续6个月加快。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趋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国内结构调整阵痛逐步凸显,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引发市场预期波动等,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不确定因素,加大了工业经济的下行压力。特别是,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材料、环境治理等成本上升,尤其是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加重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负担,其盈利能力受到压缩、亏损面有所扩大,导致经济发展依然困难。

  此外,结构性调整任务艰巨。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尚未根本缓解,产能利用率仍低于80%的正常水平。一些新兴行业出现过剩迹象,中高端供给仍显不足,产业转型发展所需的一些关键、核心部件对外依赖程度仍较高。

  面对复杂形势该如何应对?中央及时采取了各项有针对性的措施。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上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研究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工业企业应加快新旧动能转化、高质量发展。立足制造强国战略,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一是夯实根基。在关键领域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尽早突破,为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消除梗阻。着力打通体制机制梗阻,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发展,使大中小企业融通共进。

  三是“双创”引领。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新技术在产业链上发生聚变、迸发活力,促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变革。

  四是改善生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构建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环境。

  五是开放合作。加强战略对接,创新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共建高端开放平台,共促新技术研发,共享新兴产业繁荣。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郑春蕾)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陆川: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我们永远牢记习总书记2017年12月12日视察徐工时作出的徐工要“着眼世界前沿,努力探索创新发展好模式、好经验,徐工有光荣的历史,一定有更加美好未来”重要指示,以徐工特有的一根筋精神、一种激情、一份清醒,以坚守创新、深耕国际,高质量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第一,一根筋地坚守主业,加快进入世界行业前五前三。习总书记的视察让徐工感到前所未有的更大发展责任和使命,肩负着这个光荣使命,徐工人一根筋坚守的朴实扎实、吃苦耐劳老本色永远不会变,将永远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做好装备制造。

  遵照习总书记“进入世界行业前五前三如何支撑,徐工要设计好”重要指示,我们一是突出做强工程机械核心主业。今年我们主业突破传统优势主机产业格局,做成起重机、挖掘机两大百亿板块和三个50亿板块及一批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移动起重机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成套混凝土机械、桩工机械跻身世界行业前两强,道路筑养护机械跻身世界行业前四强。二是重点打造四大新支柱产业。今年徐工重卡首次跻身国内行业前十强;与环境产业、关键零部件产业一起,将做成徐工三大新百亿产业。冲进世界大型成套矿业机械豪华俱乐部,改变了德美日少数几家企业垄断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三是加快培育五大新业务产业。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军民融合、资源循环再利用、产融结合、服务型制造五大新业务。“1+4+5”产业全面实现“三有一可”高质量发展,力争有质有量提前实现进入世界行业前五前三目标。

  第二,一种激情地深耕国际,打造强大的世界级品牌。以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徐工坚定不移地走向全球市场大舞台。一是持续实现海外各区域市场爆发增长。徐工连续26年行业出口第一,今年1~9月,徐工实现出口总额超10亿美元,同比增长50%以上。二是打造三大国际化样板。徐工德国、美国、巴西三大海外研发中心与总部研究院等一起,构成了打造世界一流研发创新体系的主阵容。三是努力培育跨国经营“新航母”。徐工形成了3大海外研发中心、5大海外制造基地及10个KD工厂、3000多名外籍职工的全球化产业布局,全面加快世界级品牌成长进程。

  第三,一份清醒地对标赶超,奋力登顶全球产业珠峰。习总书记视察徐工时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必须迈过的坎,每个产业、每个企业都要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往前走。”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标杆企业,我们与世界强手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必须看到差距保持清醒,理性地对标赶超,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一是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步伐。二是坚持以智能制造引领未来。全面落地徐工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从7家试点企业着手加速打造智能工厂和智能化徐工。三是坚持以文化和信仰力量登顶行业珠峰。徐工拥有钢铁般的政治优势、钢铁般的大器文化、钢铁般的坚强队伍。

  徐工一定能跻身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五前三,一定能实现全球产业珠峰登顶的目标愿景,一定能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业绩向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中国工业报记者 韩金池)

 

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任利华: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 打造制造新生态

  当前,我国工业正处在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期。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数字经济时代,工业互联网不仅能够带动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培育形成新业态、新模式,还能够推动制造企业创新模式,帮助企业加快完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是人、机、物、工厂互联互通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塑造全球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和核心载体,更是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中枢,是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过程中工业资源配置的枢纽,向下连接海量工业设备,自身承载丰富的工业经验与知识模型,向上支撑工业APP开发部署,面向各类工业场景提供优化应用。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是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抢占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在平台培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配套政策文件。编制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指南》《工业互联网平台评价方法》《工业互联网APP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为各地方和企业开展平台建设及推广提供参考。

  二是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工程。利用今年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在平台方向支持建设了43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项目,项目总投资近50亿元,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推动平台培育。

  三是深入开展工业互联网部省合作。2017年以来,工信部先后与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签订部省合作协议,会同地方经信主管部门,共同推动协议落地实施,全面推进平台培育、工业企业上云、试点示范等工作。

  四是打造产融结合的工业互联网新生态。会同中国证监会组织推动工业互联网产融对接,助力金融服务机构与工业互联网企业对接,打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生态链,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产融互动、产融双驱的发展新路径。

  下一步,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将围绕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着力建平台,支持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实验测试环境及测试床,分期分批培育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和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二是推动用平台,推动百万工业企业上云,以工业设备上云牵引平台技术迭代和功能演进,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三是强化补短板,实施工业互联网APP培育工程,面向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建设三类工业APP资源池,推进工艺经验的程序化、工业知识的显性化和工业智能的云化。四是聚焦建生态,通过培育开源社区,举办开发者大赛,推动平台间合作,加强平台产融、产金合作等举措,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新生态。

(中国工业报 李锋白)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智能网联汽车芯片增长潜力无限

  智能网联汽车是产业变革、两化融合、智慧城市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包括:一是电动化以节能与新能源为方向;二是安全化以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为核心;三是网络化以互联、交互等为代表;四是智能化以人车环境信息共享和辅助驾驶以及自动驾驶为表征,形成了上游的基础技术与标准、中游的系统技术及研发、下游的应用示范。

  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信息物理系统关键技术中,主要是智能物联网与传感器、海量数据的安全共享与管理、大规模时空数据分析、交通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深度融合以及交通系统的广域、多维、协同优化。

  特别是智能网联车与道路智能化,可以保证安全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活力,需要有交通决策的支持。但是,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状态感知、移动应用终端、交通传感器、车载硬件终端连续采集能力、通信能力、收集范围广、数据共享、协同控制、智能分析以及车辆关键技术、信息交互技术、基础支撑技术的挑战。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需求主要涉及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汽车电子系统的入侵检测防护、访问控制、安全通信、安全态势感知等相关技术,包括车载系统安全、车载终端安全、车载信息与服务安全、应用软件和服务运营平台安全、车载操作系统在线升级安全等。其中,智能网联车共性技术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系统体系架构;高可靠、低时延的车联网络;工业芯片与工业软件;汽车电子嵌入式技术;人工智能支撑技术;人机交互与共驾基础技术;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库与测试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芯片产业特征包括汽车电子产业链上下游间耦合程度高,呈现集成器件制造集中化发展态势,相比消费级芯片,汽车芯片回报周期长,至少5年以上。不过,智能网联汽车芯片安全性要求高,未来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网联化、安全化、电气化,使汽车芯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关键,预计到2020年每辆汽车将使用2000颗芯片,包括传感、通信、导航、计算、控制及电源等芯片。

  目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芯片是汽车产业增长最快的领域,已经占全球芯片产业10%市场,但我国汽车芯片主要还是依赖进口。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胡汝银:我国必须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国家

  当前,决定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成败的非技术因素,关系到我国智能制造蓝图的成功实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硬件问题,也是一个与“研产用学金政”密切相关的制度与组织机制问题、软件问题。

  智能制造发展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犹如人之两腿和自行车之两轮,在某些范围、某些场景中与技术方面的硬件要求相比,制度和组织机制等软件是决定智能制造发展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和根本性原因。

  我国智能制造的出发点、归宿点和根本目标,是“创(产)”和“用”的齐头并进,共同领先,这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全部价值和社会意义所在,也是难点、痛点和发展“瓶颈”所在。其中,在行政性条块分割和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等条件下,如果各个条块画地为牢,各自为政,自行其是,相互掣肘和恶性竞争,要么导致创新资源配置分散化、碎片化,低水平重复,导致小散差乱,难以集中全国之力办大事,不能实现关键性的突破。要么在创新的应用上高度受限,甚至图省力、不配合,缺乏协同,包括弃内取外,导致国内的相关产业成为国外跨国企业的装配车间,产业生存的命门掌握在外国手中。

  要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绩效卓越的智能制造体系,除了需要补足我国的教育和基础研究等短板之外,系统性软件配套中需要解决的还有两大难点、痛点,一是“四基”和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的创新及这些创新的质量和先进性,二是智能制造的规模化量产与经济性的应用。

  多年来,尤其是次贷危机以后,在一些经济学者所津津乐道的所谓GDP“锦标赛”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当前,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双重失灵主要表现:一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等;二是政府机构和相应的制度配套的“错位、越位和不到位”问题;三是政府机构“多龙治水”,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缺乏总体协调和协同行动问题。双重失灵的历史教训就是重复投资与趋劣倒退。

  与产能过剩相联系的过度投资和割喉式低价竞争,加上粗制滥造,是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不升反降、大量行业盈利水平、盈利规模和投资回报率急速下滑、甚至变为负数和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恶化的两大主要原因,也造成了最大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低效率,同时造成逆向选择、竞相趋劣、品质退化等市场倒退现象,其结果是全社会大量“落后”状态的不断延续。

  我国要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后来居上,就必须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国家,并选择以智能制造为新的突破口,以智能化技术全面创新、全面应用、深度融合、引发各个产业和行业革命性变化的普遍“智能+”和广泛构建新一代智能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为两大关键突破口。通过多管齐下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普遍地赋能相关产业和企业,实现工业和其他产业、行业协同进步,系统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地。

分享到:

 
版权所有:江苏机械门户网  苏ICP备14020118号-1

该网站由小贝网络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