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人冯如驾驶自制飞机征服天空的110周年。110年前的9月21日,冯如驾驶着 “冯如1号”飞上蓝天,虽然比莱特兄弟晚了6年,但他飞的时间更长、高度更高、距离更远,迈出了中国航空的第一步,揭开了中国航空历史的第一页,把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变成现实。
冯如是中国制造动力飞机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军事航空倡导的第一人,他提出 “飞机已经成为军事上不可缺少的装备” “足以防御列强的侵略”的观点,比杜黑发表的 《制空权》早了15年。冯如是中国航空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纪念冯如,把 “中国航空之父”冠名给这位伟大的爱国者、中国航空事业的先行者,是当之无愧的。
1884年1月12日,冯如诞生于广东省江门市所辖恩平牛江镇杏圃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正处在清朝衰败的时期,1894年 (光绪二十年)7月25日开始的甲午战争以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 《马关条约》,把我国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两万万两白银。清政府把中国推进了苦难的深渊。
由于家境贫寒,年仅12岁的冯如随海外的一位亲戚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旧金山。从勤杂工做起,后在纽约的一家工厂找到工作。他10年如一日,苦学苦做,掌握了机械学和电学方面的知识和熟练的机械制造技术。
而此时的西方国家中,有一批人在做着一件推动人类历史实现巨大进化的事业——飞行。人类早有飞天之梦。1505年,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达·芬奇 (LeonardodiserPierodaVinci,1452~1519)写成了研究手稿 《论鸟的飞行》并设计了飞机、直升机和降落伞。18世纪后半叶,法国人实现了气球飞行。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乔治·凯利爵士 (SirGeorgeCayley,1773~1858)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对飞行器进行了研究,发表了题为 《论空中的飞行》的系列论文,标志着现代航空事业的开始,乔治·凯利也因此被誉为 “航空之父”。
1893到1896年的3年内,德国一位名叫李林塔尔 (0ttoLilienthal,1848-1896)的工程师进行了两千次以上的滑翔飞行试验,三次改进总体布局,滑翔中又拍了许多照片,积累了大量数据,并以此编制了 《空气压力数据表》,给美、英、法等国的飞机制造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奥托·李林塔尔一生最大的贡献是推动比空气重的飞行的进步。俄罗斯的尼古拉·儒可夫 斯 基 (Николай Егоро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1847—1921)等人在航空领域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基于对李林塔尔飞行器的研究。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乏 “奔月” “飞天”和 “腾云驾雾”的传说,但与西方在航空理论的探索和科学实践活动方面有着根本性的差距。
1903年12月17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空旷的沙滩上,莱特兄弟 (WrightBrothers)制造的第一架飞机 “飞行者1号”在美国北卡莱纳州试飞成功。第一次由弟弟奥维尔·莱特 (1871~1948)驾驶在空中飞行了12秒,经过36.5米落地。接着他们又轮流驾驶进行了3次飞行。最后一次飞行中,哥哥威尔伯·莱特 (1867~1912)在30千米的风速下,用时59秒,飞行260米。莱特兄弟首创了让固定翼飞机能受控飞行的飞行控制系统,人们梦寐以求的载人空中持续动力飞行终于实现了!
莱特兄弟的发明和成功启发了冯如,他敏锐地意识到飞机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1921年,被誉为制空权理论的倡导者的朱利奥·杜黑(GiulioDouhet,1869~1930) 《制空权》一书出版。而冯如的一些提法比杜黑 《制空权》的部分观点早了15年。
冯如曾经说过: “日、俄战事大不利于中国,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以其制一战舰,费数百万之金钱,何不将此款以造数百只飞机,价廉工省。倘得千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于是,他下了决心,一定要把飞机制作出来,并发誓说:“苟无成,毋宁死。”
1906年,冯如从纽约回到旧金山,开始筹划制造飞机的事,有3个华侨青年自愿做了他的助手。1907年9月,他们用很少的资金在奥克兰市租了一间厂房,开始了试制工作。在困难面前,冯如丝毫没有后退。就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候,他的父母来信催他回国,但他决然地说: “造不成飞机,誓不回国!”1909年9月21日,美国皮德蒙地区的一个机场上,年仅25岁的冯如驾驶自己研究、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又自己飞行的飞机作了两次成功的短程飞行。与美国莱特兄弟实现人类第一次附作机载外部动力、机体比空气重、完全受控、持续滞空不落地飞行相距仅6年。 《旧金山观察报》在第一版用大字号标题对此加以报道,标题是: 《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报道称冯如为 “天才人物”,并惊叹:“在航空方面,白人已落后于华人。”1年以后的1910年10月,在旧金山举办 “国际航空飞行比赛”。冯如驾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参加比赛,以高度211米、时速105公里、飞行32公里的优异成绩,夺得第一名,国际飞行协会发给他优等证书。冯如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
在冯如飞行表演的现场,有以后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他赞扬冯如爱国图强精神,并高兴地说: “爱国救国,大有人在!”1909年10月,冯如正式建立了 “广东飞行器制造公司”。1910年10月,国际飞行协会在旧金山举行飞行比赛,冯如驾驶的飞机,不论飞行高度、时速和飞行距离,在全场比赛中都名列第一。在这一时刻,中国人冯如制造的飞机和他的飞行技术在全世界是领先的。
虽然冯如的业绩已名扬世界,但他一心想着祖国,多次坚决谢绝各国和美国人的挽留。1911年春,冯如回国并马上开始筹办祖国的航空事业。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冯如投身革命。广东革命军政府任命他为陆军飞机长。为了唤起人民对航空事业的重视,他在广州郊区组织飞行和表演,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燕塘机场进行飞行表演时,为了躲避跑道上的人群,就在他移动操纵杆继续爬升时,意外发生了,飞机坠落致使冯如身受重伤。牺牲前,他关切地嘱咐助手们说: “吾死后,尔等勿因是失其进取之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冯如被安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左侧,碑塔正面刻着: “中国创始飞行大家冯如君之墓”。背面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从优照少将阵亡给恤”的命令。
1946年冬,遵照组织安排,我进入 “东北老航校”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由此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我热爱祖国的航空事业,70多年来,从空军工程部门,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到国防部导弹研究院,到国防部航空研究院、航空工业部,虽然职务多变,但始终未离开航空、航天科研和管理部门。每每在科研工作包括大客机研制中遇到困难,我总会想到冯如,他的精神始终在激励着我。冯如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的一生鲜明地体现出了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信念、朴素的系统工程思想、顽强勇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高尚纯真的爱国情怀。这些永远都是新中国青少年和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具有的品德和操守。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现代航空科技工业已经呈现出多学科先进技术成果的综合应用、多系统集成、数字化、智能化和空天一体化等特点,而我国航空工业、航空科技和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大型客机、大型军用运输机、歼-10、歼20、歼31、歼15、直10、AG600.看到航空工业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我感到兴奋而自豪。但与之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诸多献身航空事业的有志之士在不懈奋斗,但我们与世界航空强国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今天,放眼世界,我们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航空事业应该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示,坚持航空强国,勇攀高峰、自主创新、科研真正领先、建成一流企业,提供一流装备为核心目标。并明确要求突出航空产业对基础产业的引领作用,实现航空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大融合,与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融合。要主动迎接产业变革,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在创新上下功夫,做文章、有实招、出成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纪念冯如的一往无前、自己研究、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飞行的精神和实践,正是为了创造中国航空事业更好的未来。
我相信,中国青少年和新一代的航空人绝不会甘居人后,无论前面有任何艰难险阻也绝不会气馁,一定会继承伟大前驱者冯如的精神,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国梦而顽强拼搏奋斗!冯如——永远是后人尤其是从事航空事业者学习的榜样!
作者简介
胡溪涛,1925年1月出生于安徽无为,1939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先作地方党的工作,历任区委书记等职;1945年10月调入新四军第七师,任团的宣传股长、师政治部宣传队指导员、师政治部组织部干部干事等职;1946年11月调入东北航空学校,任学生一队指导员、机械学员;1949年12月起,历任空军三航校机务主任、空军工程部外场处教练机、歼击机科科长;1957至1964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弹道导弹总体设计专业学习毕业,分配至国防部五院 (后改为七机部)一院一部 (导弹总体设计部),后调到四部,历任室主任、部副主任等职,主管液体、固体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工作,并曾担任东风四号弹道导弹及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1981年调任三机部六院 (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1982年任三级部(后改为航空工业部)飞机局局长。1985年11月离休。从80年代至今,为我国大飞机事业呼吁不止,奔走不息。
离休后曾担任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