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来,走出去。进博会不仅成为外企入华发展的新起点,也让更多国内企业捕捉到国外发展的机遇。这其中,新能源领域企业的对外投资意愿尤为强烈。
11月8日,“2019‘一带一路’新能源国际合作论坛”在无锡举行。本次论坛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子活动,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企业搭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能源企业合作和交流的平台。来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古巴、乌兹别克斯坦、越南、澳大利亚、波黑等30多个国家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我国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产业近年来技术进步明显,成本大幅下降,装机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新能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国内能源企业携带技术和资本走出去的强劲动力。
能源对外合作突飞猛进
“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能源建设是重中之重,而‘一带一路’地区能源缺口又非常大。”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介绍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用电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且可再生能源的所占比重极低,这对国内企业是个巨大机遇。今年4月,“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正式成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硅片、电池片、组片出口增长34.2%,风能装备出口增幅达到了57.5%,所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
江苏近年来也在大力推动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省商务厅副厅长姜昕介绍,今年8月,省商务厅主导成立“江苏电力‘走出去’联盟”,抢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新机遇。省商务厅和教育厅合作,推出留学生人才地图工程;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走出去”企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些举措帮助企业招揽优秀的对外人才,也降低了企业国际经营的风险。
无锡是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领军城市,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2018年全市规上的新能源产值达到了680.1亿元,增长11.2%;出口总额达到了134.6亿元,增长28.4%。无锡市副市长、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王进健介绍,今年上半年无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项目达到了230个,协议投资23.6亿美元,该市正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新能源的国际合作。
金融护航企业“扬帆出海”
借助资金、资源、人才等优势,国内金融企业在能源企业对外合作的过程中扮演了“护航”和“输血”的角色。
“新能源在海外发展空间巨大。”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战略新兴产业处处长王晔介绍,该行在非洲支持的800个项目中,20%为新能源项目。分布式发电、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吸引该行对于该产业的持续加码。
王晔建议,企业走出去,“原则上跟银行接触越早越好”。“签完商务合同再跟银行谈融资,银行介入比较晚,会把项目进度拖后。我遇到很多项目都是企业费了很大劲签了商务合同,到银行搞融资时发现,合作企业在银行的黑名单里,整个合同都无法继续下去。”王晔说,银行不仅可以提供资金的支持,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企业躲避“雷区”,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决策。
在对外投资中,保险公司的作用同样不可缺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第一营业部经理王贞博提醒说,新能源市场虽然前景无限,但因为存在宏观政策、技术发展等诸多不确定性,其投资经营也存在极大风险,保险工具的应用会帮助企业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整装出行先“备课”
国外投资虽有高收益,亦有高风险,论坛期间,不少业内人士不厌其烦劝说新能源企业出海前做足准备。
“可能你在国内建了上千个电厂,有很多新能源发电设施建造的经验和方法,但到了国外运营时会发现情况很不一样。”博莱克威奇工程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Suqing Wang表示,国外市场“充满风险”,法律法规、人力成本、供应商资源,哪个没考虑好,都可能遭遇“血的教训”。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市场总监伍广俭提醒能源企业在走出去时多考虑一些经济以外的因素。“我最近接触到几家新能源企业,出去时信心满满,现在亏得非常惨痛,很大程度是因为对当地的法律和政策不了解。”伍广俭建议,如果第一次在海外开展项目投资,一定要跟当地的律师事务所进行密切合作,并充分考虑当地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造成企业投资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