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订单下得早,不然还要等。”7月6日,南京市江宁区的某小区雨污分流工地上,王华为他新买的挖掘机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开工“仪式”。虽然近期降雨影响了工程进度,但他很庆幸新机子来得及时。实际上,从今年4月份开始,挖掘机在江苏及全国范围内供不应求,有专家指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装备,挖掘机的产销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基建领域的“晴雨表”,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江苏经济当前的运行状态。
销售量价齐涨——从新机器到二手机全线供不应求
据工程机械协会统计,6月份,全国共计销售各类挖掘机械2.46万台,其中国内销量2.17万台,同比大幅增长74.8%。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销量为17万台,其中国内市场累计为15.6万台,同比增长24.8%。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的增长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单季度同比增长超63%。”国元证券行业分析师满在朋表示,目前,上游零部件厂商排产持续旺盛,预计短期内挖掘机销量仍会保持高增长。
从第二季度开始,徐工集团的挖掘机订单量大增,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去年同期,我们的库存可以维持半个月的销售,但今年产品一上线就被客户订购,下线就直接运走。”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随着挖掘机销量的大幅增加,挖掘机的价格也“水涨船高”。4月11日,三一重机发布的调价通知显示,该公司的挖掘机价格将上调,小型挖掘机将上调10%,中大机型将上调5%。王华也告诉记者:“从4月份开始,基本上各大品牌都有5%到10%的涨幅,涨价后也还是要‘抢’。”
新机的火热,还带动了二手挖掘机的销售。由于离南京较近,马鞍山二手挖掘机市场有很多来自江苏的商贩。据做二手挖掘机生意已10多年的李辉介绍,今年复工复产后,3个多月时间里他已经卖出了近40台挖掘机,其中一大半是卖给江苏的客户。“跟去年同期比,多卖了10多台。”李辉向记者透露,机器的单价每台涨了2万元左右。不过,他表示,因为机器走俏,进价涨得更多,导致其利润反而有所下降。
小型机高增长——民生补短板+新基建发力
在这一轮挖掘机的火爆行情中,记者发现,从挖掘机类型看,小型挖掘机的销售增速最为显著。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小型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28.9%,远高过大型挖掘机15.4%的增速。
“究其原因,是叠加了旧改、农村建设等因素小型项目复工较快,以及新能源充电桩、5G基站等建设提速的双重利好,小型挖掘机需求因此得到了大幅提振。”满在朋认为。
在江苏,挖掘机的运用确实与上述因素“同频共振”。“我圈子里的朋友们大概有50多台挖掘机,除了和我一样在南京市区承接雨污分流的,还有不少在农村修路。”据王华介绍,他的一位合作伙伴正在常熟承接一个新农村建设项目,今年将新建道路2公里,并增建停车场800多平方米。
相比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带来的机遇,“新基建”项目更加刺激了小型挖掘机的需求。据了解,江苏省此前已制定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扩大信息消费和支持发展5G网络的政策意见,提出将加快建设5G、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全年新建5G基站5.2万座,完成相应投资127亿元。
而在疫情一定程度影响全年安排后,目前全省各地的挖掘机正在频繁“舞动”以赶回进度。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强介绍,今年5G网络建设有两个时间表,一个是到6月30日,公司会建成容量在1200万用户的5G核心网,“我们和联通也在全省开展共建共享,预计到9月30日,基站总数达近3万个,被疫情耽误的建设进度要把它赶上来。”
“‘新基建’不仅给产品带来了旺盛需求,也在重塑工程机械行业的产品布局。”满在朋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小型挖掘机将继续领跑市场,并“倒逼”厂商向该型号倾斜。
“挖掘机指数”别样飘红——驱动力不仅仅是房地产
挖掘机行情的火爆,还让一个概念再次“走红”,那就是“挖掘机指数”。该指数的原理为平均每台设备每月使用小时数,由于指数同比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从侧面反映实体经济生产和开工的强度。
“以中金公司研制的‘中金挖机利用指数’为例,今年1至3月,指数累计199.86小时,同比下降4.7%。”中金公司研究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到了6月份,虽然南方持续降雨影响较大,指数依然同比增长2.7%。“展望下半年,我们认为指数仍将维持正增长的良好态势。”该工作人员说。
实际上,“挖掘机指数”已经不是第一次走强,早在2015年,该指数就见证当时工程机械行业的崛起。不过,天风证券分析师邹润芳认为,相比上一轮走势,本轮工程机械行业复苏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变化就是行业已从传统的房地产拉动为主,扩展为“新基建”、传统基建、新能源等各类建设项目带动。尤其是5G基站、特高压、轨道交通等以新技术、新科技为主要方向的新型基础设施,和以先进制造为主的工业领域投资的带动,让工程机械行业真正开启了新一轮腾飞。
“工程机械行业需求的持续改善,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动能正在不断恢复。”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记者,对于经济大省江苏而言,继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减税降费,帮扶外贸企业完善“内循环”等,都将进一步助力经济发展新动能继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