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吉林省相关主管部门的调查显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乃至全球口罩市场一度供需失衡,不但价格急剧上涨,甚至出现了“一罩难求”的情况,但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渐缓解和众多企业纷纷跨界转产,国内口罩产能逐渐供大于求。和全国一样,这期间,吉林省的口罩生产企业也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据调查,今年2月末到4月间,吉林省有不少市场追随者从南方购买口罩生产线。一台机器少则十几万,多则30余万元,订机器要靠抢,不马上付款就有可能被别人抢走。口罩卖得最好时,开机生产只需两个星期,设备成本就能赚回来。因此,疫情初期投资者趋之若鹜,但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口罩也开始了过山车式的行情变化:国内订单锐减,出厂价从每片3~4元,下降到1元左右。如果达不到出口标准,只能接少量国内订单,那就只有生产一片赔一片。
这其中,大量投资N95、KN95等高防护等级口罩项目的企业更加难熬,因为自今年7月1日起,GB2626-2019《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标准已正式实施,对KN95型口罩在呼吸阻力、气密性、实用性能、清洗和消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相当一部分疫情期间匆忙上马的口罩生产厂家举步维艰。
但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口罩出口市场依旧红火。能否生产出高标准和符合出口标准的产品,成为当下口罩生产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分水岭。在吉林省迈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净化生产车间内,其医疗防护用品生产线仍在高速运转,每天能生产口罩200多万片、防护服3万多套、隔离衣1万多套、防护靴4万多套。在吉林省药监局和商务厅的帮助下,该企业严把质量关,产品符合国际相关标准,已进入商务部出口“白名单”,目前生产的都是交付海外市场的订单。在吉林省延边帕西菲克服装有限公司,其口罩生产线也在高速运转,目前已投入了1000多万元。该公司为疫情后入场较晚的企业,但在转产期间获得了医疗防护用品生产许可和相关出口资质,目前产品主要销售至欧美。
综合来看,虽然国内口罩市场整体走低,但吉林省以口罩为代表的医疗防护用品生产尚未出现断崖式回落,上半年在部分地区甚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疫情发生至今,吉林省共有敖东药业、圣威雅特、优品内衣等52家企业顺利转产,供应了大量的防疫用品。其中延边州医疗防控物资生产企业上半年至少可新增产值6亿元以上。由此可见,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对行业资质的重视程度,形成了不同口罩生产厂商的迥异现状:符合标准的大厂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完成海外订单,而生产条件无法达到高标准的小厂和“投机者”则面临“国内卖不动、国外卖不出”的尴尬局面。
因此,国内口罩市场并非下跌,而是需求爆发后的回归。质量和价格将将决定其产品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在这一过山车式的波动中,疫情暴发后匆忙投资和无法达标的口罩厂商,或将面临大批关停;而质量达标、具备出口资质能力的企业无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甚至迎来壮大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