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身处抗疫阻击战主战场的医疗器械行业置于聚光灯下,价值凸显,产品需求激增,未来发展可期。9月22日,在第六届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年会暨2020医院供应链发展论坛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认为,未来在疫情新常态下,随着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增强,社会老龄化加剧,医械产品需求将不断攀升,医疗器械供应链将快速迈入黄金十年的发展赛道。“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下,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速,因此需要把握行业新机遇,借势数字智能化,探究发展新趋势。”崔忠付表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医疗器械供应链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为6237.5亿元,同比增长17.6%。今年疫情加大了医疗设备及防护用品等医械产品的需求,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7600亿元。崔忠付认为,着眼我国医疗器械供应链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通行业整合速度加快,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近几年,两票制、集中采购、分级诊疗等医疗器械政策不断加码,加速了医疗器械流通市场变革。供应链环节不断压缩,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不断优化、重构,市场集中度将逐步提高。二是国产替代化不断加速。随着研发投入增加、研发能力提升,以及流通渠道、平台化服务等转变,我国在高端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进口替代加速,全球竞争能力逐渐加强。三是电商市场不断扩大。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医疗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医疗器械流通的创新经营模式。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互联网电商涌现活力,网售医疗器械营销模式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医疗器械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基于生产技术水平等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中低端产品较多,产量居世界前列,大量出口海外。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相反,CT、MRI等高端产品国产化不足,大量依靠进口。
崔忠付强调,在医疗器械行业一片蓝海的前景下,目前医疗器械供应链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一是集中度偏低,呈现小散形态。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多数企业产品线单一,且从事技术壁垒中低端的细分赛道。二是创新水平不高,核心技术欠缺,缺乏本土品牌,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械产品短板势在必行。三是供应链协同有待加强。此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供应链“断链”,表明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四是追溯体系建设仍需完善。目前,行业市场上存在繁多代理商及小型医疗器械销售商,不同产品线的不同追溯码设置,造成流通环节管理不便。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器械追溯体系是医疗器械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五是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基于医疗器械设备的专业性以及产品、流通渠道的特殊性,我国医疗器械物流一直未能受到广泛重视,医疗器械流通市场缺少专门的标准来明确规范行业发展,致使流通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
崔忠付分析,在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未来医疗器械供应链发展空间巨大,主要呈以下发展趋势:一是规模化。基于政策、市场的双重驱动,未来医疗器械行业逐渐成熟,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企业将通过收并购等方式加速形成规模化。二是智能化。2019年已进入5G时代,未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医疗器械供应链将逐步实现智能化的转型,医疗器械智能化、物流设备智能化,形成互联互通互享的供应链平台。三是合规化。在国家推动及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下,未来医疗器械行业将会更加有序、合规,提高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提升上下游协同效率。四是扁平化。随着两票制等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医疗器械供应链环节不断压缩,去中间化明显,供应链将进一步扁平化发展,进而使上下游协同更加紧密。五是专业化。未来人才专业化及服务专业化一定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及流通领域必然的发展趋势,企业提升专业度,人员提升专业能力。其中,商业企业将提高相关专业能力及精细化服务,减少中间运输环节质量问题。六是跨界化。今年疫情的爆发使医疗器械行业瞬间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目前,已经陆续有格力、华为、百度、腾讯等众多企业跨界加入了医疗器械供应链中,并不断有互联网等企业加码布局,未来出医疗器械行业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迎来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