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时代,南京的智能制造企业正做着怎样的创新和变革?
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将于11月26日在南京开幕,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成果、 领先技术和高端产品等都会在此集中亮相,打造一场世界智能制造领域的顶级盛会。
南京埃斯顿的智能制造生产线
智能制造机器人变身工人
机器人的飞速发展为制造业带来了一系列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2018年1月,被誉为国产智能工业机器人“四小龙”之一的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迈出了重要一步——我国第一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式建成启用。
走进埃斯顿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数十台机器人正活动着自己的“手臂”和“手指”,井井有条地组装调配各类零部件。“这是国内首条,也是唯一一条工业机器人组装机器人的生产线。这些就是生产机器人的机器人,它们一般用于装配机器人的底座、大臂、小臂等部件。”埃斯顿机器人产品总监张冶说。这些机器人不仅减少了人工投入成本,还能在精度、速度、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做到更高标准。
“埃斯顿的机器人零部件,80%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生产的。使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的智能制造生产线之后,一次通过率从80%提到了90.2%。”埃斯顿市场部潘鑫告诉记者。目前,埃斯顿机器人有四十多种型号,年产量达八千台,在工业机器人本体、木工、压铸等多个行业都有应用,本次也将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云上博览馆”中展出。
世界灯塔照亮汽车工业发展之路
汽车工业发端于德国,之后美国贡献了T型车流水线生产模式,日本则推出了精益制造体系,而在中国南京,有一座“灯塔工厂”,照亮了汽车定制化生产之路。为了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汽车批量生产,上汽大通南京分公司实践得出了一套数字化解决方案。
“客户在4S店里试驾体验汽车性能,通过手机里的自助系统选择个性化配置,定制订单很快便到了这里。”上汽大通南京分公司运行及数字化科高级经理赵雷指的便是SV51总装车间。
记者看到,一个个汽车“骨架”依次走进生产流水线后,通过座椅、天窗、门板等一系列装配工序后,一辆成品汽车正式下线。
“生产的1万台汽车,便有6000辆是个性化定制的。”赵雷现场演示自助系统,在动力总成等基础配置以外,颜色、座椅、前栅栏、轮毂造型等均有多种选择,可以随机组合,同时生成具体价格,突破了传统的造车模式。
一辆智能送料小车“唱着歌”迎面走来,只见它依次停留在各个工位旁,操作工将所需物料取下。“每个工位装配什么物料,例如包括客户定制的不同颜色,都实现了智能化操作。”赵雷介绍说,根据客户定制的不同配置,分拣物料时只需扫描VIN码,这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取料工对着亮灯的地方拿物料即可。
机器人抓取天窗送到位、机械手臂抓取座椅后送到安装工位……在这间智能化的车间里,随处可见机器人与人工的分工协作。
客户买车最关心的还是质量问题。记者采访发现,该车间里对车辆生产的质量监测十分严格。
一把高精度枪在一辆辆汽车里打着螺母,而相关数据则上传系统进行监测; 车辆下线后要进入“灯廊”,在检测线上接受质量管理系统的“考试”,检测项全部实现电子化; 通过测试后,还要上试车场,经受最终的考验……
上汽大通南京分公司流水线
智慧大脑连接智能世界
坐落于江宁区的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在华子公司,自1993年扎根南京以来,经过20余年的快速成长,现在已经成为德国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海外最大的生产与研发基地,成为集团全球三大竞争力中心之一。
走进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咔嚓咔嚓”的机器生产声音不绝于耳,每条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最多只有一名操作人员在值守。
透过产线的外罩,记者看到一个个小小的塑料件像坐火车一样,在轨道上舞动,一站接着一站,直到走到它的正确“岗位”。
“咦,这怎么还有闪光灯啊?一闪一闪的,像走星光大道一样。”面对记者的疑问,一旁的操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相机检测,就是给一个个小零件拍照,并自动检测零件是否符合标准。
车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客户不同需求,他们将金属件和塑料件分不同产品类型组装成各种电气元器件,并进行测试,“每个料架上都有传感器,可随时智能补料,且生产数据都上传后台,实现网络监控生产全程。”
据介绍,目前,通过智能化生产,能够兼容定制产品数超过9000件,支持30种颜色,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
该公司企业发展&行政及智能产业生态副总裁缪竞红介绍,拥有丰富机械制造经验、成熟的生产流程控制、专业的智能化设备,打造融合机械、电气、软件和云平台的数字工业解决方案,助力工厂完成从订单到产品包装发运的全流程数字化个性化定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