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只是手段,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前,要论证评估投入产出比例,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为了智能而智能,导致经营陷入困境。”因纪录片《美国工厂》而名声大噪的福建商人曹德旺,上周在南京参加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期间直言,要破除“智造”领域的迷思。
初冬时节,天气寒冷,但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围绕“智能”议题的讨论却堪称火热。为期3天的10余场论坛上,科学界、学术界、企业界的大咖们纷纷对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智能制造”不能脱离制造
无人驾驶车辆与乘客进行人格化交流,不断学习后可对乘客的需求和想法进行预判;安装了智能液压膝关节假肢,上下楼梯假肢可根据衣服和鞋重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就可以用眼睛看着屏幕“打字”……这些智能场景正推动汽车产业、健康产业、纺织产业等领域一步步变革。
“智能制造重点在‘制造’两个字,脱离制造、不为制造解决问题,智能没有现实意义。”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看来,用智能的手段、智能的方法来达到制造的目的,才能将产业不断引向高端。比如人工智能与流程工业深度融合,要解决能源和资源的高效配置,然后支撑全流程生产过程的控制与优化运行,构建安全预警与溯源系统,“眼下很多做智能工作的不做制造工作,那肯定是不行的。要走进车间里、到装置旁看看,去解决生产一线遇到的各类问题。”
大会期间,对智能制造所涉行业类似的反思不绝于耳。“这些年国产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占比始终维持在30%,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盈利企业的平均利润仅维持在3%-4%,没有高利润何谈高水平产品。”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说,“过去我们一直是‘干中学’,也就是‘模仿型创新’模式,这一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仿制-提升-超越’这一路径对机器人行业产生很多负面效应,是时候反思这个思路了。”赵杰认为,实现机器人产业的中高端化,要处理好科技行为和市场行为的关系,在核心技术突破上,需要政府主动组织团体攻关;在产业发展上,需要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性能。
“数据孤岛”妨碍数据运用
在业界看来,“数据孤岛”是智能制造领域面临的另一大问题,亟待被冲破。
“大数据不是‘数据大’,1000个医院的数据放在一起只能是‘数据大’,能用于科学研究的才是大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举例说,我国医疗大数据由于管理共享机制的缺乏而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室和机构内部,不同来源的数据在格式、结构、语义关联、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时,大数据可能存在系统偏倚,影响分析结果的真实性,比如某类数据来自于穿戴设备,而这一类人群并不具有代表性。他建议:“要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来源、收集、管理的共享机制,将跨机构、跨领域、跨平台、跨系统的数据库打通共享,真正发挥数据赋能健康医疗的作用。”
此外,在行业内部,企业之间数据不共享,企业内部设备和网络互联互通不足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比如在纺织行业,生产运营系统并不兼容。“因为多数厂商只对纺纱流程某种或几种设备进行研究,没有研制全流程纺纱设备,造成设备、数据等无法进行有效衔接。”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国家特聘专家陈志平认为,未来需要打通企业内部网络实现信息互动,培育有能力的技术供应商,提高数据利用效率。
数据的获取、安全等问题也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健康医疗大数据在所有数据中更为敏感,在数据存储、共享、分析、挖掘等过程中存在个人信息权、隐私权可能受侵害的风险和数据安全的隐患,如何对健康医疗大数据进行法律和伦理上的规制,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沈洪兵建议,应该尽快推动个人健康信息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明确健康医疗信息在存储、管理、利用交换各环节的权责归属与过程标准;科学研究涉及个人隐私相关信息时,也需在研究方案说明,并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行政管理壁垒也亟需打破。“现在智能网联汽车已经从技术研发走向了示范应用阶段,我国有16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国内20多个省市发布了道路测试细则,颁发测试牌照超过400张,但现在问题是各个城市之间不互认,导致相关创业团队需要去各个城市认证非常耗时、耗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江苏产研院先进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成波认为,目前车辆、交通设施、手机等均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未来还需打破这种垂直业务模式,实现车辆、交通管理、运营服务基于数据的互联互通。
从“人机交互”走向“脑机融合”
“为什么各国如此重视智能制造?因为智能制造变革了制造模式、管理方式以及生产方式,实现了网络化制造、数字化管理以及智能化生产,最终还将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互通。”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认为,制造业的服务化、定制化、平台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增加值,催生了装备及其零部件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的模式。
今年,马斯克将脑机接口芯片植入猪脑,让不少人感到科幻剧《黑镜》中的场景似乎不再遥远。业界认为,智造行业正从“人机交互”走向“脑机融合”。
“如何让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结合?‘脑机融合’是未来实现人机混合智能的必由之路。”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脑机融合智能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弘达解释说,“脑机接口”在大脑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不依赖于外周神经和肌肉的交流与控制通道,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从而使“脑机融合”得以广泛应用于教育娱乐、智能生活、医疗健康、国防军工等领域。
随着“脑机融合”迅速推进,人机共融机器人细分市场的增长突出。“智能工业机器人具有单机自主、多机协同和人机共融这三个基本特征。”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谭建荣展望说,人机共融是智能机器人的重要特征,“人机交互、人机交流、人机一体”的新一代人机共融机器人必将引领时代潮流。
大学生毕业通过测量脑电,发现自己适合在办公室写文档、写代码,还是适合跟人打交道做市场营销;在电竞项目上,脑电操控逐步代替手柄、操纵杆等实物,代入感和判决能力大幅提升;在智能驾驶中,脑机融合技术帮助驾驶员开车停车、检测疲劳状态……业界预测,未来脑控机械臂、脑控生产线等应用场景也将逐步出现,“脑机融合”智能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的应用规模或将超千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