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缺芯”是贯穿今年半导体产业的关键词,在产能调整的过程中,国内的供应链也在重塑。一方面,不少终端企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产能短缺也为芯片等上游企业们带来发展契机。
据悉,目前最紧缺的芯片类型包括MCU、电源管理芯片、屏幕驱动芯片等。以MCU为例,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发展、汽车电子化的加速,MCU的需求也在迅速攀升。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近五年全球MCU出货数量和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全球MCU产品出货量从2015年的22058百万个增长至2020年的36065百万个,其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5945百万美元增长至2020年20692百万美元。从MCU的增长可以看到,近年来成熟工艺的产品需求在不断上升,而成熟产能扩张少,在汽车需求变动、疫情、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殊的短缺期。
这也导致了相关芯片的多轮涨价,价格从涨30%到翻倍的情况都屡见不鲜。而残酷的现实是,一些企业加价也买不到芯片,市场的不稳定极大地考验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短缺背后是产能供不应求,尤其是8英寸和12英寸的成熟产能。在今年一季度财报会上,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表示,产能短缺将持续今年全年,并可能延续到2022年。英特尔CEO基辛格在二季度的财报会上预计,供应短缺将在下半年见底,但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完全赶上行业需求。
根据SEMI数据,全球半导体制造商在2020至2024年将持续提高8英寸晶圆厂产能,预计增加95万片/月,增幅17%,达到660万片/月的历史新纪录,其中,2021年8英寸晶圆产能则由中国占大多数,占比为18%。
在产能紧张的背景下,芯片等上游企业在国产化、晶圆代工、新兴市场等方面有机会更进一步。
比如在MCU领域,天风证券研报指出,由于上游晶圆厂、封测厂产能持续紧张,原料物价不断上涨,在下游终端市场需求持续强劲的背景下,MCU整体供不应求,导致出货周期延长,涨价超过预期。缺货背景下,国内MCU厂商迎来重要机遇。此前,比亚迪半导体就发布公告称,车规级与工业级MCU芯片,累计出货已突破20亿颗;芯海科技、全志科技均在一季度实现业绩大幅增长。
据悉,粤芯半导体一直在积极扩张产能中,其成熟产能正是当下市场需求,发展势头迅猛;同时新兴的产业领域也迎来机会,如睿思芯科参与的RISC-V产业、热门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等等;此外,华为、OPPO等大湾区内的终端企业在不断地投资国内的半导体公司,扶持国内产业链成长,而为了供应安全,下游客户愿意给予国内的半导体公司更多机会,来提升良率和国产化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