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钢的“智慧大脑”——南钢智慧运营中心,通过“数字孪生+实时数据”的智能信息系统关联覆盖,能够实现对几公里外的生产现场、几百公里外的物料运输、几千公里外的用户订单、几万公里外的矿石原料的智慧管理与决策。
南钢的发展是江苏奋力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的生动写照。记者日前从江苏省工信厅了解到,2022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6.4,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较2022年全国平均水平(59.6)高出11.4%。截至2021年底,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4.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13.4%、占地区生产总值35.8%,均居全国第一。
实体强基 做强主导优势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已成为江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据记者了解,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6%。
“传统同类企业需要150多人,而南钢JIT+C2M智能工厂生产技术人员目前仅38人,人均生产效率100吨/月,效率提升近4倍。”南钢数字应用研究院联席院长汝金同告诉记者,南钢以“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为目标,围绕JIT+C2M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钢铁制造全流程深度融合创新,重塑工业生态。
“广大制造企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步伐,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省工信厅两化融合推进处处长王小飞表示,近年来江苏累计41249家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及数字化转型线上评估,28968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去年全省超3万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其中2.2万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诊断,1万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
标杆引领 加强推广应用
目前,江苏累计创建国家级首批“数字领航”企业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39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40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专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979家、智能工厂138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14家、5G全连接工厂21家。培育星级上云企业13292家,指导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近40万家。
“2002年开始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后,规模化快速反应能力不断提升,订单生产周期缩短至14天,部分10天,发货及时率提升至99%以上,原来周期在50-60天。”华利达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主要业务是服装出口,以全球制造服务全球品牌,主要生产羽绒服、外套等。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客户的全球系统直连,店铺与产品,市场与现场信息共享,无缝对接,逐步达成以销定产,降低库存的目标,提升了订单快速响应能力。
在典型标杆的引领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开始拥抱数字经济。凯伦股份副总裁陈洪进透露,在两化融合的指引下,企业围绕过程维、要素维、管理维,针对高分子防水卷材产品的生产特点与控制要求,打造了生产运营集中管控的能力,使月均产量提升了1.5倍,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批次合格率提升到99.7%;订单交付周期缩短至5天,交付及时率达98%。公司投资的苏州凯伦高分子产业园年设计生产能力1亿平方米/年,全线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体工厂生产规模最大的高分子生产基地。
加强基建 夯实“数字底座”
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基建”夯实“数字底座”。截至去年11月末,江苏共建成5G基站18.30万座,数量全国第二;上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51个,服务企业数超过13.9万家,均居全国首位。累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04项,认定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1351个。
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为例,其作为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的关键枢纽。“上下游企业有了统一互认的工业互联网标识,通过二维码、电子标签等载体采集数据,并将标识与信息、地址等融合,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中天互联总经理时宗胜说,2019年4月,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南通二级节点上线,成为国内首个部署“2.0版本”的二级节点。作为建设承接单位,通过几年的运作,中天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触角现已涉及线缆、电子、纺织、化工等18个行业,涵盖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供应链管理、产融创新等17个领域,正着力打造领先世界的工业互联生态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则在南京江宁开发区牵头建设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推广中心,占地面积 2100平方米,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为地方提供解决方案推广、企业评估诊断、方案设计、供应商评测与导入、人才培训等一体化服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创新中心负责人夏彬介绍,中心目前已在南京、无锡、长沙、广州、深圳、苏州等地为镭目科技、福瑞印刷等超过300家制造企业完成了诊断评估,为长江电力、哈电集团等多家大型企业提供了数字化方案设计。
省工信厅副厅长徐军表示,未来江苏将更大范围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标准,扩大分行业实施指南覆盖范围;创建一批“数字领航”企业、培育一批传统行业改造示范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灯塔”企业、建设一批区域样板;持续加强国家和省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建设,提升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做强“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培育一批本土领军服务商,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加强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完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指引,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生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