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省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为推动“智改数转”提建议时,都谈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情况。记者最近在企业采访,也听到同样的声音。一家企业负责人说,“智改数转”一投两三百万元,但眼前看不到收益,不像买了设备马上就能用、有产出,“老板们对飘在空中、抓不着的东西是抗拒的。”还有园区企业服务部门负责人坦言,不少企业对“智改数转”还在观望。
“智改数转”必要性、重要性无需多言,一年来有关部门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智改数转”,通过媒体、部门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智改数转”。如何让更多企业从“不愿转”“不敢转”变成“敢于转”“积极转”?对于“智改数转”这项去堵点的举措,我们还需用心找出推进中的堵点,及时对症下药。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两化融合率连续8年全国第一,企业“智改数转”基础优势明显。“三年行动计划”吹响号角之后,全省各地纷纷加快推动企业“智改数转”。目前,“集中施工期”进入第二个年头。在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各地升腾起抢抓开局、阔步前行的新气象。当发展信心回归,企业的决策心态相应地会发生变化,因疫情冲击导致的保守谨慎成为过去,可以说,当前正是找出堵点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的好时机。
找堵点,要用好诊断数据。去年开始,各地政府购买服务,由专门的服务商为企业开展“智改数转”免费诊断,同时建立诊断项目监理机制,防止诊断“走过场”。免费诊断覆盖面较广,例如南通接受诊断服务的企业已有1560家。诊断收集到的信息是宝贵的数据,有利于政府部门把脉企业的共性需求、个性问题,优化完善包括诊断服务在内的“智改数转”推进机制。汇集、梳理、分析诊断数据,也可为今后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找堵点,要听取企业意见。企业是实施“智改数转”的主体,除了请服务商走访企业,职能部门不妨利用各种机会更多地直接听取企业所思所想、所虑所忧,发现影响企业“智改数转”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已实施“智改数转”企业的声音,也值得收集。例如,有企业家发现,研发智能化生产管理平台必须充分考虑到执行因素,即平台要便于一线工人使用。甲之经验,乙之教训。反过来看,这个经验就是其他企业“智改数转”可能碰到的堵点。
找堵点,要贯穿推进全程。“智改数转”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分步探索、持续升级的长期过程。同样,推动企业“智改数转”也不仅仅是这3年的事情。我们要尊重企业发展规律、个性化需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为企业敢转敢干营造良好环境。 |